第5章 稳固根基
匈奴之患暂时得以缓解,可刘猛清楚,汉朝内部还有诸多隐患亟待解决。他把目光投向了经济与民生领域,深知这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
彼时,汉朝货币制度混乱,民间私铸钱币现象严重,导致市场上货币质量参差不齐,物价波动剧烈。刘猛向刘邦谏言:“陛下,货币乃经济之血脉,如今乱象丛生,长此以往,必危及国本。应统一货币铸造,由朝廷设立专门机构,发行五铢钱,严禁民间私铸,如此方能稳定经济秩序。”刘邦权衡利弊后,批准了这一建议。
刘猛领命后,便全身心投入到货币改革事宜中。他亲自挑选可靠的工匠,监督五铢钱的设计与铸造流程,确保每一枚钱币的重量、成色都符合标准。同时,他还组织官员在全国各地巡查,严厉打击私铸行为。经过一番努力,五铢钱逐渐在市场上流通开来,混乱的货币局面得到了有效遏制,经济秩序开始走向正轨。
在农业方面,刘猛深知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而土地兼并问题在汉朝初期己初现端倪。一些豪强大族凭借权势,不断兼并农民土地,致使大量农民沦为流民,生活困苦不堪。为解决这一问题,刘猛建议刘邦颁布“限田令”,限制豪强大族的土地占有数量,将多余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
此令一出,立刻引起了豪强大族的强烈反对。他们纷纷在朝堂上向刘邦施压,哭诉限田令损害了他们的利益,甚至以辞官相威胁。面对这股强大的反对势力,刘邦有些动摇。刘猛见状,再次进谏:“陛下,豪强大族兼并土地,致使百姓流离失所,若不加以遏制,一旦民怨沸腾,恐生大乱。如今虽会得罪部分权贵,但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此举势在必行。”刘邦听后,沉思良久,最终下定决心推行限田令。
为确保限田令顺利实施,刘猛带领官员深入各地,挨家挨户核查土地情况。在执行过程中,他遭遇了重重阻力,一些豪强大族暗中使绊子,甚至派人对他进行威胁。但刘猛毫不畏惧,他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出色的应变能力,一一化解了危机。经过数月的努力,限田令取得了显著成效,大量农民重新获得了土地,农业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也更加稳定。
除了经济和农业,刘猛还关注到了教育问题。他认为,国家的未来需要培养有识之士,而当时的教育体系极为薄弱。于是,他向刘邦提议在长安设立太学,聘请当世名儒担任教师,招收各地优秀学子入学,传授儒家经典和治国之道。刘邦采纳了这一建议,并任命刘猛负责太学的筹备工作。
刘猛西处奔走,寻觅合适的校址,精心挑选教师,制定教学大纲和管理制度。在他的努力下,太学顺利建成开学。第一批入学的学子们满怀憧憬,踏入太学的大门。在这里,他们不仅学习知识,还接受道德和礼仪的熏陶,为日后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奠定了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太学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他们分布在汉朝的各个领域,为国家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然而,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刘猛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他的一系列举措触动了许多既得利益者的蛋糕,这些人联合起来,在朝堂上对他进行攻击和诋毁。有人说他独断专行,擅自更改国家制度;有人说他沽名钓誉,为了个人政绩不顾百姓死活。面对这些无端的指责,刘猛心中虽有委屈,但他明白,不能因此而退缩。
在一次朝堂辩论中,一位反对改革的大臣指着刘猛的鼻子骂道:“你这一系列改革,不过是纸上谈兵,根本不顾实际情况。如今百姓怨声载道,你却还在一意孤行!”刘猛镇定自若,拱手回应:“大人此言差矣。改革之初,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阻力,百姓也需要时间适应。但从长远来看,这些改革都是为了国家的繁荣和百姓的福祉。若因一时的困难就放弃,国家又怎能进步?”
尽管刘猛据理力争,但反对的声音依然不绝于耳。刘邦也开始对改革的效果产生怀疑,他找来刘猛,语重心长地说:“爱卿,你的初衷朕明白,可如今朝堂上下反对声一片,朕也不得不慎重考虑。”刘猛深知此时若不能说服刘邦,之前的努力都将付诸东流。他诚恳地说:“陛下,改革之路本就艰难,半途而废只会让国家错失发展的良机。如今初见成效,只要我们坚持下去,必能看到更大的成果。请陛下再给臣一些时间。”
刘邦看着刘猛坚定的眼神,心中有所动容。他决定再给刘猛一次机会。刘猛得到刘邦的支持后,更加坚定了改革的决心。他深入民间,倾听百姓的声音,对改革措施进行了一些微调,使其更加符合实际情况。同时,他也加强了与朝中大臣的沟通,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随着时间的推移,改革的成效逐渐显现出来。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实力日益增强。曾经反对改革的大臣们也不得不承认,刘猛的改革举措是正确的。刘邦对刘猛的信任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将更多的重要事务交给他处理。
在这一系列的改革与建设中,刘猛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勇气和坚定的信念,为汉朝的稳固根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名字,也深深地铭刻在了汉朝的历史长河中,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传奇人物。而他深知,这只是一个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挑战等待着他和这个新生的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