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朝堂风云
汉朝初定,天下稍安,可朝堂之上却暗流涌动。刘猛身为关内侯,常伴刘邦左右,敏锐地察觉到各方势力正悄然角逐。
一日早朝,丞相萧何提出要扩建未央宫,以彰显大汉的威严与气派。刘邦未置可否,目光却下意识地看向刘猛。刘猛心领神会,上前一步道:“陛下,如今百姓刚从战乱中走出,民生艰难,国库也尚不充盈。此时大兴土木,恐加重百姓负担,引发民怨。依臣之见,当务之急应是休养生息,待国力强盛,再行扩建也不迟。”此言一出,朝堂上顿时议论纷纷。一部分大臣觉得刘猛所言在理,点头称是;而另一部分与萧何关系密切,或是急于讨好皇权、想通过大工程捞取利益的大臣则面露不满,纷纷出言反驳。
御史大夫周昌涨红了脸,大声说道:“刘侯此言差矣!堂堂大汉,若无宏伟宫殿,何以震慑西方?况且,修建宫殿可带动工匠就业,促进经济发展,怎会加重百姓负担?”刘猛不慌不忙,拱手回应:“周大夫,工匠虽能得一时之利,可所需建材均取自民间,劳役征发也会占用大量青壮劳力,耽误农事生产。百姓以农为本,农事荒废,根基不稳,谈何国家繁荣?”双方你来我往,互不相让,刘邦沉思良久,最终决定采纳刘猛的建议,暂缓未央宫的扩建工程。萧何虽心中不悦,但也只能作罢。
此事过后,刘猛隐隐感到自己因这次谏言,得罪了不少人。果不其然,没过多久,便有人在刘邦面前进谗言,说刘猛恃才傲物,目无尊长,多次对朝中老臣不敬。刘邦虽未全信,但心中也难免产生了一丝疑虑。刘猛得知此事后,心中明白,这是朝堂斗争的开端,自己必须小心应对。
为了挽回刘邦的信任,刘猛更加尽心尽力地为朝廷出谋划策。他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疾苦,向刘邦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改革税收制度,简化税目,减轻农民的赋税压力;推行新的水利政策,鼓励各地兴修水利,保障农田灌溉。这些政策的实施,使得百姓生活逐渐改善,经济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刘邦对刘猛的态度也有所缓和。
然而,朝堂上的斗争并未就此平息。韩信自恃战功赫赫,对自己的封赏不满,时常口出怨言。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便趁机在刘邦面前煽风点火,说韩信有谋反之心。刘邦本就对韩信有所忌惮,听闻此言,心中更是起了杀心。
刘猛得知此事后,深知韩信虽性格傲慢,但并无谋反之意。他急忙求见刘邦,力陈利害:“陛下,韩信乃国之栋梁,虽有小过,但罪不至死。如今天下初定,正需用人之际,若轻易诛杀功臣,恐寒了天下人的心,让其他功臣人人自危。况且,仅凭几句传言就定韩信的罪,实在难以服众。”刘邦听后,心中有所动摇,但仍犹豫不决:“若不处置韩信,万一他真有反心,该如何是好?”刘猛沉思片刻,建议道:“陛下可将韩信降职,削去部分兵权,将他留在身边,加以监视。如此一来,既能消除隐患,又不至于背上诛杀功臣的恶名。”刘邦权衡再三,最终采纳了刘猛的建议,将韩信降为淮阴侯。
韩信被贬后,心中怨恨难平。他与陈豨暗中勾结,企图谋反。陈豨在北方起兵叛乱,刘邦亲自率军前往平叛。韩信则准备在长安城内响应,却被吕后得知。吕后与萧何商议后,设计将韩信骗入宫中,斩杀于长乐宫钟室。
刘猛得知韩信被杀的消息后,心中悲痛万分。他深知,这不仅是一位名将的陨落,更是朝堂政治斗争的残酷体现。他担心,这样的杀戮一旦开始,便难以停止,会对汉朝的稳定造成极大的威胁。
果不其然,韩信被杀后,其他功臣人人自危。彭越也因被人诬告谋反,被刘邦下令处死,其尸体还被剁成肉酱,分赐给各路诸侯。这一血腥的举动,让朝堂上的气氛变得异常紧张,大臣们人人噤若寒蝉,生怕一不小心就招来杀身之祸。
刘猛看着这一切,心急如焚。他再次向刘邦进谏:“陛下,如今功臣人人自危,长此以往,恐生变故。臣以为,陛下应安抚功臣,向他们表明陛下并无诛杀之意,以稳定人心。”刘邦此时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有些过激,在刘猛的建议下,他颁布了一道诏书,对功臣们进行了安抚,并表示只要他们安分守己,朝廷绝不会亏待他们。
在刘猛的努力周旋下,朝堂上的紧张气氛逐渐缓和。然而,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匈奴在北方不断侵扰汉朝边境,烧杀抢掠,百姓苦不堪言。刘邦决定御驾亲征,讨伐匈奴。刘猛深知匈奴骑兵机动性强,作战勇猛,汉朝军队与之正面交锋并无优势,便建议刘邦采用“和亲”与“防御”相结合的策略。
“陛下,匈奴地处北方苦寒之地,民风彪悍,擅长骑射。我军若贸然出击,长途跋涉,粮草补给困难,且不熟悉地形,胜算不大。不如先与匈奴和亲,送公主下嫁,再每年赠送他们一些财物,以换取边境的和平。同时,在边境修筑长城,加强防御工事,训练精锐骑兵,待国力强盛,再作打算。”刘猛详细地阐述了自己的想法。
刘邦考虑到汉朝刚刚经历内乱,国力尚未完全恢复,最终采纳了刘猛的建议。他选派了一位宗室女子,封为公主,嫁给匈奴单于,并每年向匈奴赠送大量的丝绸、粮食和美酒。同时,他下令在边境地区修筑长城,加强军事防御。这一策略的实施,暂时缓解了汉朝与匈奴之间的紧张关系,边境地区也逐渐恢复了安宁。
在这一系列的朝堂纷争与国家大事的处理中,刘猛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周旋。他深知,自己的每一个建议都可能影响到国家的命运,百姓的生活。尽管前路充满荆棘,但他依然坚定地走在为汉朝的繁荣稳定而努力的道路上,继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