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暗流涌动
随着汉朝在刘猛一系列改革举措下逐渐走向繁荣,表面的平静之下,却涌动着更深层次的危机。这危机不仅来自外部的潜在威胁,更源于朝堂内部各方势力盘根错节的利益纠葛。
匈奴虽因和亲与防御策略暂时收敛,但从未放弃对汉朝边境的窥探。他们在草原上厉兵秣马,时刻准备着卷土重来。与此同时,南方的南越国也在赵佗的统治下日益壮大,其野心逐渐膨胀,对汉朝的态度也变得暧昧不明。
朝堂之上,功臣集团与新兴势力之间的矛盾愈发尖锐。功臣们自恃开国之功,在朝堂上飞扬跋扈,对刘猛推行的改革多有抵触。他们享受着既得利益,不愿看到权力和财富被重新分配。而以刘猛为代表的新兴势力则主张革新,希望打破旧有的格局,为国家注入新的活力。
一日,刘邦在宫中设宴,款待朝中大臣。酒过三巡,气氛热烈。此时,老将樊哙借着酒劲,突然站起身来,大声说道:“陛下,如今国家太平,都是我等出生入死打下来的江山。可如今有些人,仗着陛下的宠信,肆意更改祖宗成法,这不是忘本吗?”樊哙此言一出,满座皆惊,众人的目光纷纷投向刘猛。
刘猛心中一紧,但很快镇定下来。他缓缓起身,向樊哙拱手道:“樊将军,您的功绩天下皆知,无人敢忘。但时代在变,祖宗之法也需与时俱进。如今推行的改革,皆是为了国家的长远发展,为了让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若一味守旧,国家如何进步?”
樊哙却不以为然,他瞪着眼睛,粗声粗气地说:“哼,说得好听!什么改革,还不是为了给自己捞好处。你一个外来之人,凭什么对我们指手画脚?”刘猛心中一阵悲凉,他知道,樊哙的话代表了很多功臣的心声,他们对自己这个半路加入的谋士充满了猜忌和敌意。
刘邦见状,连忙打圆场:“好了好了,今日是宴会,大家不要伤了和气。改革之事,都是为了大汉江山,有不同意见可以慢慢商量。”然而,这场看似被平息的风波,实则让刘猛与功臣集团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在外交方面,南越国的赵佗不断试探汉朝的底线。他不仅在边境地区增兵设防,还暗中与一些少数民族部落勾结,试图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刘猛敏锐地察觉到了南越国的威胁,他向刘邦建议:“陛下,南越国狼子野心,不可不防。我们应加强南方边境的军事部署,同时派遣使者前往南越,晓以利害,劝其归顺。若赵佗冥顽不灵,再行武力征讨。”
刘邦采纳了刘猛的建议,派遣陆贾为使者前往南越。陆贾见到赵佗后,言辞恳切地劝说道:“南越虽地处偏远,但终究是大汉的一部分。如今大汉国力强盛,若大王执意对抗,恐怕会给南越百姓带来灾难。”赵佗表面上对陆贾十分恭敬,满口答应归顺汉朝,但实际上却阳奉阴违,并未真正放弃称王的野心。
回到长安后,陆贾将赵佗的态度如实禀报给刘邦。刘邦大怒,欲起兵征讨南越。刘猛却劝阻道:“陛下,如今国家刚刚稳定,百姓需要休养生息,不宜轻易发动战争。赵佗虽有不臣之心,但他也忌惮我大汉的实力。我们可在边境加强军事威慑,同时继续对他进行怀柔政策,等待时机成熟再作打算。”刘邦听后,冷静下来,最终决定暂时搁置征讨南越的计划。
然而,朝堂内部的争斗却愈演愈烈。一些功臣联合起来,在刘邦面前不断诋毁刘猛,试图将他排挤出权力核心。他们编造各种谣言,说刘猛与南越国暗中勾结,意图谋反。刘邦虽对刘猛十分信任,但面对如此多的谗言,心中也难免产生疑虑。
刘猛察觉到了刘邦的态度变化,他知道自己正处于风口浪尖。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他更加努力地工作,全身心投入到国家事务中。他日夜操劳,制定了一系列应对匈奴和南越国的战略计划,同时继续推动国内的改革和建设。
在一次朝堂会议上,刘邦再次提及对南越国的政策。一位反对刘猛的大臣趁机进言:“陛下,刘猛一首主张对南越国怀柔,如今看来,这分明是他的阴谋。他是不是收了赵佗的好处,故意拖延征讨?”刘猛心中愤怒,但他强压怒火,冷静地说:“陛下,对南越国的政策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如今贸然征讨,只会让百姓陷入战火,对国家百害而无一利。若有人怀疑臣的忠心,臣愿以死明志。”
刘邦看着刘猛坚定的眼神,心中的疑虑渐渐消散。他严厉地斥责了那位进谗言的大臣,并重申了对刘猛的信任。然而,刘猛知道,这场朝堂争斗远未结束,他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在复杂的政治漩涡中继续前行,为汉朝的稳定和发展保驾护航。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刘猛一方面加强与朝中支持改革的大臣的合作,共同对抗功臣集团的压力;另一方面,他深入研究匈奴和南越国的军事、政治情况,不断完善应对策略。他深知,只有国家强大,内部团结,才能抵御外部的威胁,实现汉朝的长治久安。而他,将在这条充满荆棘的道路上,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哪怕前方是惊涛骇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