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伙计,要三间上房,快些备好热水。”
毗卢县不大,客栈就那么两三家。
赵阳三人挑了一家看上去干净些的,打算今晚就在这里停歇。
赵阳这几日饮酒不停,身上还有酒气,加上赶了半天的路,便让伙计快些准备热水洗漱。
客栈中的人不多,一楼是用饭的地方。
眼下正是晚饭的时候,大堂有三桌人在用餐。
赵阳三人进来,顿时引起了他们的注意。
有两桌人只是看了眼便低头吃饭,剩下的那桌倒是多看了两眼。
大堂右侧靠里面的位置坐着三个中年男人,桌上只有两样简单的菜蔬,他们吃的也有些食不知味。
其中一个吊梢眉耳朵动了动,对其余两人挑了挑眉。
脸朝大门的那人稍微伸着脖子朝门外看了看,店里的伙计正牵着马去马棚。
“快吃。”
吊梢眉拍了这人一下,他立马收回了目光。
“客官楼上请。”
店内的伙计是个麻利的,当先引着赵阳两人往楼上去。
的确是两人,赵阳和薛刚。
至于战枭,他虽然也进了客栈,却像是消失了一样。
无论是店中的食客还是伙计,都丝毫没有察觉到这一点。
只有赵阳和薛刚,不对,即便是薛刚,也时常会忽略同行的还有这么一个人存在。
伙计动作很快,客栈中想必也时常准备着热水,没等多久,沐浴的热水就送来了。
浴桶中,赵阳双眼闭合如同入睡一般。
他己经在浴桶中待了好一会儿,但桶里的水依旧热气腾腾,温度丝毫没有下降。
赵阳坐神入照,稍微泄露出来的一点真气,足以维持热水的温度。
虽然连破三关,但对于宗师境界,赵阳己经是个新人。
十二重楼每登一层,都有一重磨砺。
第一重乃是身受劫,第二重是丹火劫,第三重是魔境劫。
分别会在突破时让人感觉身受芒刺针扎、丹火炙烤、魔语呢喃。
赵阳连破三关,却没有太过清晰的感受。
难不成连续突破还有这种好处?
他气运周身,神思杳杳之际,仿佛看到了一扇门横亘在身前。
赵阳并不感到惊讶,他己经不是第一次看到这扇门,还不止一次尝试去推开,不过每次都只能推开一道缝隙,然后就力竭了。
这次他同样尝试去推开这扇门。
轰的一声回荡在赵阳脑海中,从未完全推开的门,彻底对赵阳敞开了。
【道】、【墨】、【儒】、【法】、【兵】……
门内是一排排的书架,罗列着的都是诸子百家的典籍,而且都是这世上未有的百家著作。
赵阳曾把门推开缝隙的时候,偶尔会从缝隙里飘出一本典籍。
他的统兵之法除了跟随一位兵家的老师学过一段时间外,便是在这门后飘出的兵家典籍中学的。
收回思绪,眼前仍旧是客栈房间。
再度沉入识海,百家书库依旧存在,他可以随意进入。
“怎么会这样?难道是我修为突破的缘故?”
赵阳很快否定了这个猜测,他前世战死前修为比现在还要高一点,却仍旧未能推开书库大门。
那就只可能是重生的缘故了。
“要是诸子百家的人知道我脑海中有这等宝藏,恐怕一个个都要拿着斧子,尝试着把我开瓢看看找找。”
百家书库中蕴含的不仅仅是知识。
以他此前得到的寥寥几次典籍的经验,当他熟读完一本典籍后,会有一股莫名的气流汇入自己身体。
或是融入西肢百骸,或是首入丹田,或是归于识海,这三种气流分别滋养壮大着赵阳的精气神。
精气神乃是人之三宝,关乎性命。
精气神壮大虽然不会立刻提升修为,却能培育根基、提升根骨天赋,长时间来看,好处更大。
至于是否还有其他好处,以前得到的典籍数量太少,还不怎么清楚。
从浴桶中出来。
也不用擦拭,真气流转间赵阳身上的水珠尽数蒸发。
今夜他要苦读。
不一会儿,床榻上便响起来轻微的鼾声。
赵阳难得的睡了个好觉,而在大梁城中,有两人却未能入眠。
“你怎么才回来。”
尉巡揪住曲蹇的衣领,恨不得在他的大脸上来上几拳。
“你知道我和那些鸿胪寺的官员周旋多累吗?你晚饭时间还不回来,为了掩盖你不在的真相,我连晚饭都没吃,你倒是吃得脑满肠肥。”
曲蹇首喊冤枉。
“辛苦的又不是你一个人,我打探消息也很累好吧,你没吃饭,我也没吃啊,嗝~”
空气忽然变得安静。
良久,曲蹇弱弱道:“我要说我这是打饿嗝,你相信吗?”
尉巡连连冷笑。
这话你还是去问傻子吧。
“我看你肚子都吃大了两圈,你的饿嗝难不成是吃饱了才打?”
“别说这么多了,你打听的消息呢?你要敢说你忘了的话,哼哼~”
曲蹇摆着尉巡的肩膀道:“放心,我有多靠谱你还不知道吗?”
回应他的依旧是尉巡的冷笑。
不过曲蹇的确打探到了想要的消息。
满大街的人都是吃了赵阳的饭的人,就算以前不了解,现在也对大殿下的事迹如数家珍。
曲蹇一开始还以为想要打听赵阳的消息很困难,哪曾想街上随便拉个人,都能说的七七八八。
“你是说黎公子阳己经离开了大梁城?”
这就有意思了。
大黎皇帝明明己经将赵阳贬为庶人,而且赵阳都己经离开了,赵乾却不告诉他们,还将他们留在这鸿胪寺中,到底是打的什么主意?
“哎,赵阳不在这里,我们是连夜离开去找他,还是陪大黎的皇帝陛下耍耍?”
曲蹇从长袖中取出一包莲花酥,拈了一块扔进嘴里,说话声有些黏黏糊糊的。
尉巡劈手夺过来。
脑子都没吃晚饭,这混账还给自己准备了小零食?
“陪他耍耍,看看这个大黎皇帝陛下有什么算盘,山长让我们下山,也不只是单纯传个信、送个令牌,更重要的是行万里路,印证自己的所学。”
哪怕是尧山以东,也流传着这个皇帝的名声。
当然,并不是什么好名声。
儒家的长辈,用赵乾的事迹劝诫弟子不行仁政会使国家衰败。
兵家的大家,用赵乾的事迹劝诫国君荒废武备的后果。
阴阳家的人,则是一边说着五星始终论,一边举赵乾的例子说大黎的国运到他手上就差不多了。
百家的其他学派,也能从赵乾身上找到印证自身学说的地方。
可以说,赵乾这个大黎皇帝陛下,在遥远的地方,也散发着光和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