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乘梓
深秋的金宝屯镇,寒风裹挟着沙粒敲打着分局的玻璃窗。王成坐在办公桌前,手指反复着桌上那封泛黄的感谢信,信纸边缘被岁月磨得起了毛边,却依旧清晰地印着"感谢人民好警察"几个大字。这是三年前一位受助老人离世前托人送来的,此刻却让他想起了上个月民警老赵在值班时突然晕倒的场景。
"叮铃——"急促的电话铃声打断了王成的思绪。"王局!老赵在医院抢救!突发脑溢血!"值班员的声音带着哭腔。王成抓起外套就往外冲,警车载着他在结冰的路面上疾驰,车窗外的路灯飞速倒退,像极了老赵这些年匆忙的工作身影——这位从警二十八年的老民警,总说"等忙完这阵就陪孙子",却总在关键时刻把假条塞回抽屉。
推开ICU的玻璃门,消毒水的气味扑面而来。病床上的老赵插满管子,脸色苍白得像张纸。他的妻子红着眼眶哽咽:"老王,老赵总说您要求严,可他心里最服的就是您...他床头柜里还藏着您送的降压药..."王成的喉结动了动,从怀里掏出个信封轻轻放在床头——里面是分局特批的困难补助和一张强制休假单。
回到分局,王成连夜召集领导班子开会。会议室的投影仪上,一张张数据图表刺痛着每个人的眼睛:近三年民警平均年休假完成率不足40%,带病上岗率高达65%。"我们守护着万家灯火,却不能让自己的兄弟寒心!"王成重重拍在桌面上,"从明天起,政工室牵头建立民警健康档案,每周必须强制体检;双警家庭、困难民警优先调休!"
解决完内部问题,王成的目光转向了辖区内的弱势群体。在走访中他发现,留守儿童小浩总在放学后徘徊在派出所门口。细问之下才知道,孩子父母在外地打工,奶奶双目失明,每天只能摸黑给孩子泡方便面。那天傍晚,王成带着生活用品来到小浩家,推开门就看见老人摸索着往水壶里倒凉水,小浩正就着昏暗的天光写作业。
"大娘,以后孩子放学就交给我们。"王成蹲下身子擦掉小浩脸上的污渍,转头对随行民警说:"从明天起,各科室轮流接送小浩,食堂单独准备儿童餐。"临走时,他悄悄把自己的警民联系卡塞进小浩书包——背面歪歪扭扭写着"有困难找王叔叔"。
这项帮扶行动很快扩展成"警徽暖阳"计划。分局组建了12支帮扶小组,每个小组对口帮扶一户困难家庭。刑侦队长老周主动认领了独居老人李大爷,每周三风雨无阻地去帮老人打扫卫生、采购药品;户籍民警小张利用休息时间教留守儿童学画画,派出所的走廊里挂满了孩子们的"警察叔叔抓坏蛋"主题画作。
隆冬时节,一场罕见的暴风雪席卷了科左后旗。王成冒着零下三十度的严寒,带领民警们挨家挨户走访困难群众。在孤寡老人王奶奶家,他们发现屋顶己经被积雪压塌一角。王成二话不说,脱下警服裹住瑟瑟发抖的老人,和民警们徒手清理积雪。当他们用警车把老人转移到临时安置点时,老人布满皱纹的手紧紧攥着王成的袖口:"孩子,你们比亲孙子还亲啊!"
随着帮扶工作的深入,一些新问题逐渐浮现。有群众反映,部分帮扶物资发放不够透明;还有老人不好意思开口提需求,导致帮扶效果打折扣。王成立刻组织召开群众座谈会,在分局门口设立"心愿墙",让群众把需求写在便签纸上。他特意叮嘱:"咱们帮扶不是走形式,要精准到每个鸡蛋、每片药!"
在一次走访中,王成发现留守儿童小美总穿着不合身的旧衣服,眼神里充满自卑。他联系了镇上的服装厂,组织了一场"警娃新衣"活动。当孩子们穿上崭新的棉衣,在操场上嬉笑奔跑时,小美悄悄塞给王成一张画——画里穿着警服的叔叔张开双臂,把一群孩子护在羽翼之下。
这些暖心故事渐渐在金宝屯镇传开。菜市场卖菜的张大姐看到民警巡逻,总会硬塞几个热乎的烤红薯;学校的孩子们写作文时,"警察叔叔"成了最常出现的温暖角色。更让王成欣慰的是,干警们的精气神也发生了变化——老赵康复归队后,主动申请加入帮扶小组,他说:"王局教会我们,严管是大爱,厚爱也是责任。"
春节前夕,分局举办了一场特殊的团圆宴。食堂里摆着十八张圆桌,干警家属、帮扶对象们欢聚一堂。王成端着饺子走到小浩身边,孩子突然站起来敬了个不太标准的少先队礼:"王叔叔,我以后也要当警察!"这句话让在场的人红了眼眶,掌声经久不息。
窗外,烟花在夜空中绽放,照亮了分局门口"人民公安为人民"的金色大字。王成站在人群中,看着干警们与家人、群众其乐融融的场景,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他知道,执法的刚与帮扶的柔,就像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共同托起了群众心中的安全感,也让警徽在守护与温暖中闪耀出更动人的光芒。
团圆宴的欢声笑语还萦绕在耳畔,初春的寒潮却再次席卷金宝屯镇。这天清晨,王成刚踏进办公室,就被值班民警急匆匆拦住:"王局,镇东棚户区发生火灾,有位瘫痪老人被困!"
警笛声撕破晨雾,王成的车率先抵达现场。浓烟从低矮的土坯房中翻滚而出,消防员正架起云梯,却因狭窄的巷道难以靠近火源。"我去!"王成抄起一件湿外套裹住头,和几名年轻民警冲进火海。呛人的烟雾中,他摸到蜷缩在床角的老人,二话不说将人背起,在烈焰与坍塌的梁柱间冲出一条生路。
当老人被安全转移到救护车上时,围观群众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但王成顾不上休息,立即组织警力排查棚户区安全隐患。在走访中,他发现这里的孤寡老人大多居住在年久失修的危房里,冬季取暖靠煤炉,电线私拉乱接现象严重。
"必须彻底解决这个问题!"王成在党委会上拍板。他多方奔走,争取到政府专项资金,又发动辖区企业捐款,为棚户区改造筹集资金。同时,分局成立了"安全守护队",挨家挨户检查电路,更换老化电线,安装一氧化碳报警器。
改造工程启动那天,王成特意来到行动不便的刘大爷家。老人拉着他的手首抹眼泪:"王局长,我这辈子都没想过还能住上新房啊!"看着工人们拆除摇摇欲坠的旧屋,王成心中五味杂陈——这些年来,他见惯了案件中的血雨腥风,却更在意这些藏在生活褶皱里的民生难题。
帮扶工作的深入推进,也让王成看到了基层治理的更多可能。他发现,许多矛盾纠纷的根源在于群众缺乏法律意识和生活保障。于是,他决定将"警徽暖阳"计划升级,在分局设立"民生服务中心",整合法律援助、就业咨询、心理疏导等多项功能。
一天,两名年轻人怒气冲冲地闯进服务中心,为摊位纠纷争执不下。值班民警小王刚要调解,王成摆摆手走上前。他没有急着评判是非,而是先给两人倒了杯热茶,耐心听他们诉说。原来,两人都是下岗后摆摊谋生的困难户,因摊位位置产生矛盾。
"咱们都是为了生活,何必伤了和气?"王成掏出笔记本,记下两人的困难和特长,"这样,分局联系市场管理部门,给你们协调个合适的摊位;另外,镇里有个技能培训班,我帮你们报名,多学门手艺,以后路子也宽些。"两人听后,羞愧地低下了头,握手言和。
这件事启发了王成。他组织民警联合社区、企业,开展"就业帮扶行动",为困难群众提供岗位信息和技能培训。在一次家政服务培训课上,曾经因盗窃被处理过的小李学得格外认真。结业那天,他找到王成:"王局,以前我不懂事,现在我想靠双手好好生活。谢谢您给我机会!"
随着帮扶工作的常态化,王成发现单纯的物质帮助难以解决所有问题。留守儿童小浩虽然生活有了保障,但性格依然内向。王成特意邀请心理咨询师为孩子们开展团体辅导,还组织了"警营开放日",让孩子们穿上小警服,体验警察工作。
在一次模拟巡逻活动中,小浩举着玩具对讲机,兴奋地跑来跑去。夕阳西下时,他悄悄对王成说:"王叔叔,我现在觉得自己像个真正的小英雄!"王成摸了摸孩子的头,眼眶有些——这些孩子缺失的不仅是物质,更是关爱与自信。
然而,帮扶工作并非一帆风顺。有人质疑警方"管得太宽",认为维护治安才是本职;也有个别群众把帮扶当成理所应当,提出无理要求。面对这些声音,王成在全局大会上说:"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我们多走一步,矛盾就少一分;多帮一把,信任就深一层。"
他组织民警开展"换位体验"活动,让大家走进困难家庭,亲身体会群众的艰辛。治安民警小赵在照顾失明老人一周后,感慨道:"以前觉得帮扶是额外工作,现在才明白,这就是我们的责任。"
金秋时节,棚户区改造工程竣工。崭新的楼房前,老人们扭起了秧歌,孩子们嬉笑打闹。王成站在人群中,看着墙上"警民鱼水情"的标语,心中满是欣慰。这时,手机响起,是老赵发来的照片——他正带着帮扶对象李大爷游览新建成的法治文化公园。
傍晚,王成又来到小浩家。孩子兴奋地展示着奖状:"我这次考了全班第一!"奶奶摸索着拉住王成的手,从怀里掏出个布包:"王局长,这是我攒的鸡蛋,你一定要收下,这是我们的心意!"
夜色渐浓,分局大楼的灯光依然明亮。王成翻开工作日志,写下:"执法有力度,帮扶有温度。唯有将百姓放在心上,才能让警徽真正闪耀在群众心中。"窗外,万家灯火渐次亮起,他知道,这座小镇的每一份安宁与温暖,都凝聚着无数公安干警的坚守与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