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手机阅读
手机扫码阅读
使用手机扫码阅读

第58章 春天从一封信说起

执掌风 芋泥年糕 3748 字 2025-06-04

简晴弯腰拾起信。

信封边角有些毛糙,像是被反复过。

“请交还给春天”七个字,墨迹晕开一点,像滴在宣纸上的水。

她手指发颤,指甲掐进信封缝里。

拆开的瞬间,纸页窸窣声惊得她心跳漏了一拍。

第一页标题是《生命记忆档案计划》,钢笔字清瘦有力——是母亲的笔迹。

她翻到最后一页,署名栏“苏文清”三个字,和记忆里母亲批改作业时的模样重叠。

信末那句“如果有人愿意继续,就让它开花吧”被画了双横线。

简晴膝盖一软,跌坐在台阶上。

风卷起紫藤花瓣,落在“开花”两个字上。

她想起十七岁那年,母亲蹲在她房门口,指尖蹭掉她脸上的泪痕:“晴晴,你说给逝者梳头时,他们会觉得温暖,妈信。”

手机在口袋里震动。

林少安的号码跳出来。

“晚上一起吃饭?陈阿婆送了新腌的黄瓜。”他声音里带着笑。

简晴捏紧信纸:“少安,你现在能来我家吗?”

二十分钟后,林少安推开院门。

简晴站在廊下,手里攥着摊开的建议书。

他接过时,指腹碰到她发凉的手背:“怎么了?”

“我妈写的。”简晴喉头发紧,“她十年前就想做这个。”

林少安低头看,眼镜片后的睫毛颤了颤。

“生命记忆档案,记录普通人的生平故事,给家属留一份说再见的礼物。”他念出摘要,“和你的工作……”

“互补。”简晴接口,“入殓是让逝者体面,档案是让生者记住。”

林少安突然握住她的手腕。

“我联系街道办李阿姨。他们正在规划生命记忆公园,这个项目能配套。”他掏出手机,指尖快速划动,“现在打,来得及吗?”

李阿姨的声音从免提里传出来:“小简啊,我记得你妈,当年给社区写的普法宣传稿,现在还在墙报上贴着。”她翻纸页的声音沙沙响,“这计划有意义,但得有具体执行方案。人员、场地、资金……”

“我来做。”简晴打断她,“我有五年入殓经验,知道家属需要什么。”她望着母亲批注里“要让每个故事都有温度”的小字,“我能行。”

“那我等你方案。”李阿姨笑了,“年轻人,有冲劲是好事。”

挂了电话,林少安摸出兜里的酸梅汤罐。

“喝口,压压惊。”他拧开盖子,递到她唇边。

简晴喝了一口,酸甜味漫开,像母亲煮的枇杷膏。

“姐。”

声音从身后传来。

简越站在院门口,手里拎着便利店塑料袋,里面装着关东煮。

他耳朵通红,脚尖蹭着青石板:“我路过看见灯亮着……”

简晴把建议书收进文件夹。“要看看吗?”

简越没动。

“你为什么……总翻这些旧东西?”他声音发闷,“小时候你总翻妈留下的相册,现在又翻她的本子。”

“不是翻。”简晴把文件夹抱在怀里,“是接过来。妈想做的事,她没做完,我接着做。”

风掀起简越的衬衫下摆。

他盯着姐姐怀里的文件夹,喉结动了动:“需要查资料吗?我明天去律所,能借数据库。”

简晴愣住。

这是弟弟第一次主动提“帮忙”。

上次他说“晦气”还是三个月前,在奶奶的葬礼上,他站在角落,离她三步远。

“好。”她点头,“需要查近十年社区公益项目案例。”

简越掏出手机,在备忘录里划拉:“今晚我整理,明早给你。”他顿了顿,又补一句:“别告诉爸,他要是知道你又折腾,该唠叨。”

简晴笑了。“行。”

门环“当啷”响了两声。

陈阿婆探进半张脸,手里提着个铁皮饼干盒:“晴晴啊,我家老杨头翻阁楼,翻出这盒东西。”她把盒子放在石桌上,“你妈走前托我收着,说‘等晴晴准备好再给她’。”

简晴掀开盒盖。

最上面是盘录音带,标签上写着“王阿伯临终访谈 2013.5”。

下面压着几页演讲稿,纸边泛着黄,标题是《教育,是点燃心里的灯》。

“你妈那会儿常去养老院,陪老人聊天做记录。”陈阿婆用袖口擦了擦盒边的灰,“她说,人活一辈子,总该有人记得。”

简晴摸着录音带,指腹碰到母亲手写的备注:“王阿伯说,最遗憾没带孙女去看海。”她想起上周给王阿伯孙女化妆时,那姑娘哭着说:“奶奶临终前还念叨,说爷爷答应带她看海。”

“阿婆,”她抬头,“这些能借我吗?”

“本来就是给你的。”陈阿婆拍她手背,“你妈在天上看着呢,该笑了。”

深夜,简晴伏在书桌上。

台灯暖黄的光里,她重新誊写母亲的计划书。

钢笔尖划过纸页,“生命记忆档案”六个字,一笔一画都像在和母亲握手。

写完最后一页,她把纸页叠好,放进印着紫藤花的信封。

信封背面,她写了街道办的地址。

“叮——”

信箱在院外响了一声。

简晴抬头,看见月光漫过屋檐。

风里飘着紫藤香,像母亲的围巾。

她把信封塞进邮筒,金属口发出轻响。

明天,这封信会到街道办。

而此刻,她听见心里有颗种子,正顶破泥土。

错乱章节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