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手机阅读
手机扫码阅读
使用手机扫码阅读

第43章 元帝柔仁:陆云的教育之困

执掌风 雅谨 7758 字 2024-12-11

在元帝刘奭统治时期的大汉王朝,尽管从表面上来看,仍然延续着盛世的繁华景象,然而实际上,这个庞大帝国的内部已经开始出现微妙且难以忽视的变化。

此时的长安城,作为大汉王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其大街小巷都弥漫着一种复杂而独特的气息。一方面,由于文学艺术的蓬勃发展,这座城市处处洋溢着浓厚的文雅氛围。文人墨客们在街头巷尾吟诗作对,书画作品琳琅满目地展示于店铺之中;另一方面,宫廷决策层的优柔寡断导致政策执行不力,官员们逐渐变得散漫懈怠,这种风气也渐渐渗透到了民间。

就在长安城郊那片宁静祥和的地方,有一座由陆云精心开办的学堂静静地矗立着。这座学堂被一片葱郁的绿树环绕,环境清幽宜人。走进学堂的庭院,可以看到几株历经岁月沧桑的老槐树伸展着繁茂的枝叶,洒下一片片斑驳的树荫。树荫之下,错落有致地摆放着几张由青石打造而成的桌凳,供学生们在课间休息时坐下来交流探讨学问。

这一天,温暖的阳光如同金色的丝线一般穿过树叶的缝隙,轻轻地洒落在学堂的窗棂之上,形成一道道美丽的光影。屋内,陆云身穿着一袭素雅的长衫,正笔直地站立在讲台之前。他的身后,一面洁白如雪的墙壁上悬挂着一幅精美的帛画,画面栩栩如生地描绘着古代圣贤们讲学授课的场景,仿佛将人们带回到那个充满智慧与哲思的时代。

只见那人身着一袭青布长衫,衣袂飘飘,宛如仙人下凡一般。他身姿挺拔如松,气质儒雅非凡。那双眼睛温和如水,但又透着一股坚定不移的光芒,仿佛能够洞察世间万物。此时,他正站在高台之上,居高临下地扫视着台下众多的学生们。

“诸位学子啊!”陆云轻咳一声,清了清嗓子后缓缓开口说道,“今天我想和你们一同来探讨一下君子之道。”他的声音低沉而富有磁性,犹如黄钟大吕般在每个人耳边回响。

“在我们伟大的大汉王朝,身为君子就应当把修身、齐家、治国以及平天下当作自已义不容辞的责任。现今这宫廷之中,文学之风盛行,各种辞赋作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人人都对那华丽优美的辞藻赞赏有加。然而,这些不过只是文化的表面现象罢了,真正的君子更应该注重自身内涵修养的提升。”陆云语重心长地说道。

就在这时,一名叫做李生的学生站起身来,毕恭毕敬地向陆云行了个礼后问道:“先生,请问到底什么才算是内涵修养呢?依我所见,宫廷中的那些人们都热衷于华丽的辞赋,似乎将这种对文辞美的追求视为一种高雅之举。”

陆云听后微微一笑,微微点了点头,表示对李生问题的肯定。然后他不紧不慢地回答道:“李生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啊。所谓内涵修养,并不仅仅局限于外在的表现形式,比如华丽的言辞或者优雅的举止等等。它更多体现在一个人的品德是否高尚,是否心怀天下苍生的大义。只有具备这样内在品质的人,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如古之仁人志士,虽身处困境,亦不忘忧国忧民。今造纸术得以改进,书籍流传渐广,此乃天赐良机,诸生可借此饱读经典,汲取圣贤智慧,而非仅沉浸于华丽辞藻之创作。”说着,陆云走到李生身旁,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鼓励他坐下继续思考。

这时,一位家境殷实的王姓学生接口道:“先生,然吾见家中长辈及周遭之人,多以家族荣耀、财富多寡为衡量人之标准,似并不看重先生所言内涵修养。且如今世风渐奢,宴饮游乐之风盛行,此又当如何看待?”

陆云轻轻叹了口气,说道:“此正乃吾欲与汝等说之社会风气。元帝陛下性本柔仁,其施政亦多有宽和之态,然此亦致使一些不良风气滋生。在吾大汉,家族观念向来浓重,家族荣耀自是重要,然不应以其掩盖个人品德修养。至于奢糜之风,实乃社会之弊病。往昔大汉以俭朴为美德,如文景之治时,百姓皆勤勤恳恳,注重积蓄,国家亦因此而富足。如今却渐失此风,长此以往,国将衰败。”陆云一边说着,一边在讲台前来回踱步,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对当下世风的忧虑。

另一位张姓学生有些疑惑地问道:“先生,那吾等虽在学堂受教,然出得学堂,面对此等世风,又能何为?” 陆云走下讲台,踱步片刻后说道:“张生,勿要气馁。教育乃改变世风之根本,虽其效缓慢,然水滴石穿。汝等今日在学堂所学,日后或可为官,或可为士绅,皆可成为传播正道之人。且看如今民间习俗,婚丧嫁娶皆有繁文缛节,耗费颇多。吾以为,可倡导简约之礼,遵循古礼之精髓,去除奢靡之部分。”陆云说完,目光在学子脸上一一扫过,看到他们若有所思的表情,心中稍感欣慰。 在课间休息时,学子围坐在庭院的石桌旁,继续与陆云探讨学问。

“先生,吾观史书,见前朝亦有诸多变法革新之人,然成功者寥寥,先生欲以教育改变世风,是否太过艰难?”一位名叫赵生的学生皱着眉头问道。 陆云坐在石凳上,手抚胡须,缓缓说道:“赵生,变法革新之路确是布满荆棘。然教育不同,它如涓涓细流,可润人心田。虽不能一蹴而就,但只要吾等坚持不懈,必能影响后世之人。汝等看那古之圣贤,孔子周游列国,传播仁礼之道,虽当时亦未全然改变天下,然其思想却流传千古,为后世所尊崇。”陆云的眼神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仿佛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学子纷纷点头。李生接着说:“先生,那吾等当如何在这复杂之世坚守正道?” 陆云看着李生,认真地说:“首先,汝等需严于律已,坚守君子之德。如遇不义之事,不可同流合污。再者,要以所学去影响身边之人,无论是家人、朋友还是乡人。就像那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然而,改变并非易事。在学堂之外的城镇乡村,旧有习俗依旧根深蒂固。在城中的一次盛大婚宴上,宾客盈门,丝竹之声不绝于耳。大厅之中,摆满了珍馐佳肴,金银器皿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陆云受友人之邀前来观礼,看到这般场景,心中不禁忧虑。他与身旁的一位老者交谈起来。 “老丈,如此盛大婚宴,耗费巨资,实非寻常人家所能承受。”陆云说道。 老者却不以为然:“陆先生,此乃人生大事,自然要办得风光。吾大汉向来讲究礼仪,婚礼若不隆重,岂不让人笑话,且家族颜面何存?” 陆云耐心解释道:“老丈,礼仪之根本在于敬重与传承,而非铺张。古之婚礼,不过是遵循一定之程序,表达对新人之祝福与家族之期许,何曾有这般奢靡?如今许多人家为办此等婚礼,倾家荡产,甚至负债累累,此岂是礼仪之道?” 老者摇了摇头:“先生所言虽有道理,然世世代代皆如此,岂是吾等轻易可改?” 在乡村之中,情况亦复如是。陆云曾到一乡村,恰逢村里有人办丧事。只见灵堂布置得极为奢华,纸扎的车马、人偶堆积如山,道士和尚做法事的声响回荡在整个村庄。

陆云向一位村民询问:“兄台,如此丧事,花费不少吧?” 村民苦笑着说:“陆先生,这是没办法的事。村里都讲究这个,要是办得简单了,会被人说不孝,而且祖宗也不会保佑。” 陆云说道:“兄台,孝者,在心不在形式。厚葬之风虽古已有之,然亦当适度。如今许多人家因一场丧事而陷入困境,且大量钱财耗费于此,于生者无益,于死者亦无补。” 村民无奈地说:“先生,您说的我们也懂,可村里的习俗就是这样,谁也不敢坏了规矩。” 回到学堂,陆云继续教导学生,他深知自已的力量微薄,但仍不愿放弃。 “诸生,汝等见今日之社会风气,当知改变之难。然若吾等皆不作为,大汉将何去何从?”陆云语重心长地说道。 “先生,吾等定当努力,虽不能改变所有人,但求能影响身边之人。”一位学生坚定地回答。 陆云欣慰地点点头:“善哉,只要吾等有此决心,总有一日,能让正道之风吹遍大汉。” 尽管陆云在学堂里辛勤耕耘,学生们也在努力学习并尝试将所学传播出去,但面对整个社会强大的传统习俗和因元帝柔仁而导致的散漫世风,他们的努力就如同投入湖中的石子,虽能泛起几圈涟漪,却难以改变湖水的流向。

在宫廷之中,元帝刘奭依旧沉浸在文学艺术的世界里。他常常召集宫廷文人墨客,吟诗赋词,对于国家政务的处理却常常犹豫不决。大臣们的谏言,他虽能耐心听取,却难以做出果断决策。 一次朝会上,大臣们讨论关于地方水利设施修缮之事。一位大臣奏道:“陛下,如今地方多有洪涝旱灾,皆因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当拨专款,派遣能臣前往修缮,此乃关乎民生之大事。” 元帝微微皱眉,说道:“爱卿所言甚是,然国库之资亦有限,且修缮水利工程浩大,若稍有差池,恐劳民伤财。朕当再斟酌斟酌。” 就这样,此事被搁置下来,而地方百姓依旧在自然灾害的威胁下苦苦挣扎。

陆云听闻此事后,在学堂里与学生们讨论。 “诸生,陛下仁慈,然优柔寡断,此于国家大事极为不利。吾等虽为布衣,然亦当关心国事。”陆云说道。 “先生,那吾等可上书陛下,陈述利弊?”一位学生提议。 陆云思索片刻后说:“上书虽可一试,然陛下身边多有世家大族之人,其意见亦左右陛下决策。吾等之书能否达于陛下之手,且陛下能否采纳,皆未可知。但吾等不可因此而不为,当尽人事,听天命。” 于是,陆云带着学生们精心撰写的关于水利修缮重要性及策略的奏疏,试图通过一些正直的大臣呈递给元帝。然而,过程中果然遭遇重重阻碍。一些与世家大族勾结的官员百般刁难,试图阻止奏疏上达天听。 在这艰难的环境下,陆云的学堂也面临着诸多困境。由于他一心扑在试图改变社会风气和关心国事上,学堂的资金时常短缺。一些原本支持他的乡绅,在世家大族的压力下,也逐渐减少了对学堂的资助。

但陆云依旧坚守着。他对学生们说:“吾之办学,不为名利,只为传承圣贤之道,改变这不良之社会风气。纵有千难万险,吾亦不会放弃。” 岁月流转,陆云在这元帝柔仁的时代里,如同一位孤独的行者,在布满荆棘的道路上艰难前行。他的教育事业虽然在艰难中维持,却始终难以实现他心中改变社会风气的宏伟目标。而大汉王朝,也在元帝的优柔寡断和社会风气的逐渐堕落中,缓缓走向未知的命运,陆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带着满心的无奈与不甘,继续在他那小小的学堂里,播撒着希望的种子,尽管他不知道这些种子能否在这历史的洪流中生根发芽。

错乱章节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