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年,本应是寻常却又注定不凡的一年。海风从遥远的海面携带着咸湿的气息,一波一波地拍打着大清国的沿海疆域,可这看似平静的表象之下,却涌动着一股危险且紧张的暗流。那来自东瀛岛国日本的挑衅,在海上日益张狂,如同一只张牙舞爪的恶兽,不断地试探着大清的底线。
朝堂之上,此刻却宛如一锅煮沸的热粥,喧闹嘈杂,对于到底是战是和,大臣们各执一词,争论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那场面,仿佛要将这庄重的朝堂给掀翻了去。
光绪帝端坐在龙椅之上,虽面容尚显稚嫩,可那眼眸之中却透着一股倔强与坚毅。他年轻气盛,在心底早就憋着一股劲儿,想着要通过一场酣畅淋漓的战争,来向世人彰显大清国的威严,让那些觊觎大清国土、妄图侵犯大清主权的外邦知道,这东方的巨龙绝非是任人拿捏的软柿子。他想着,自己亲政以来,正需要这样一个契机,来证明自己的能力,来让臣民们看到大清在他的带领下,能够重振昔日的雄风,不再受那等无端的欺辱。
光绪帝微微皱眉,扫视着朝堂下的诸位大臣,提高了声调说道:“众爱卿,那日本近些时日在海上的行径,尔等皆是知晓的,其屡屡挑衅,实乃欺我太甚!我大清地大物博,人才济济,若此时不战,任由那弹丸小国张狂,日后我大清如何在这世上立足?又怎对得起列祖列宗创下的基业?”
光绪帝这一番话掷地有声,让不少年轻的主战派大臣纷纷点头称是,他们也和光绪帝一样,怀揣着满腔的热血,渴望在这乱世之中,为大清闯出一片威名来。
然而,慈禧太后却坐在一旁,面色平静,可那微微眯起的眼眸里却藏着诸多复杂的心思。她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见惯了这朝堂上的纷争与世间的变幻,对于这战与和的抉择,考虑的角度与光绪帝截然不同。在她看来,如今这大清好不容易维持着现有的安稳局面,虽说内有诸多弊病,可只要不出大乱子,她依旧能够稳坐这高位,享受着荣华富贵。一旦开战,那必然是要损耗大量的国力,无论是人力、物力还是财力,都将是一笔难以估量的投入。而且战争这东西,向来是胜负难料,万一要是败了,那可就是动摇大清根基的大事啊。
慈禧太后轻轻咳了一声,这朝堂瞬间便安静了几分,她缓缓开口道:“皇帝啊,哀家明白你想要扬我国威的心思,可这打仗一事,并非儿戏。那日本虽说看着张狂,可真要打起来,我大清又能有几分胜算呢?如今国内也是诸多事务需要银子去打理,这要是开了战,银子如流水般花出去,到时候国内可就乱了套了呀,还望皇帝你三思啊。”
光绪帝一听这话,心中顿时有些不悦,他觉得太后这是太过保守,只想着眼前的安稳,却不顾大清长远的尊严和主权。他连忙回道:“太后,若是此时一味地求和退让,那日本只会更加得寸进尺,我大清日后必将陷入更为被动的境地。况且我大清的水师也并非不堪一击,只要将士们齐心协力,定能击退那日本的挑衅。”
慈禧太后轻轻摇了摇头,说道:“水师虽说有一定的实力,可那日本近年来大力发展海军,实力不容小觑啊。这没有十足的把握,怎可轻易言战呢?”
朝堂上的大臣们见光绪帝和慈禧太后各执一词,争论不休,也都纷纷加入了这唇枪舌战之中。主战派列举了大清诸多可战的优势,比如水师的战舰数量、沿海的防御工事,还有那众多忠心报国的将士;主和派则强调开战的风险,提及国内的民生问题、财政的紧张状况以及一旦战败可能面临的严重后果。
一时间,朝堂之上吵得不可开交,谁也说服不了谁。光绪帝看着这混乱的局面,心中越发焦急,他深知这决策若是迟迟定不下来,那日本那边只会更加肆无忌惮。
而在这朝堂争论的背后,民间也有着各种各样的声音。在沿海的城镇里,百姓们听闻日本的挑衅,也是义愤填膺,那些年轻的后生们,纷纷摩拳擦掌,想着要是朝廷开战,他们便要投身军旅,去保卫自己的家园,保卫大清的海疆。老人们则是忧心忡忡,他们经历过太多的苦难,深知战争一旦爆发,受苦的终究还是普通百姓,那日子怕是要过得更加艰难了。
在一些文人墨客的圈子里,也有着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大清应当果断出战,以战止战,彰显大国风范;有的却觉得求和或许是当下最好的选择,先稳住局势,再图发展,毕竟大清如今也是内忧外患,经不起太大的折腾。
日子就在这朝堂与民间的纷纷扰扰中一天天过去,可那日本在海上的挑衅却丝毫没有减弱的迹象。光绪帝看着每日传来的奏报,心中的怒火越烧越旺,他越发坚定了开战的决心。
终于,在一次激烈的朝堂会议之后,光绪帝不顾慈禧太后的反对,力排众议,下达了开战的旨意。圣旨传遍了沿海的军营,将士们听闻要与日本开战,既有兴奋激动,想着终于能有机会报效国家,也有隐隐的担忧,毕竟那日本海军的实力确实不容小觑。
北洋水师的将领们迅速集结,开始整备战舰,筹备物资,训练士兵。那一艘艘战舰在港口中严阵以待,黑色的烟囱冒着滚滚浓烟,仿佛在向世人宣告着大清的决心。
然而,战争的开局却并没有如光绪帝预想的那般顺利。日本海军的战术灵活多变,他们的战舰速度更快,火炮的命中率也颇高。第一场海战下来,大清北洋水师虽奋力抵抗,可也损失了几艘战舰,不少将士葬身大海,那海水都被鲜血染成了淡淡的红色。
消息传回京城,朝堂上下一片哗然。光绪帝听闻后,眉头紧锁,心中满是懊悔与焦急,他没想到日本海军竟如此厉害。而慈禧太后则是叹了口气,暗自埋怨光绪帝当初不听劝告,如今弄成了这般局面。
可事己至此,战争己然打响,就没有了回头路。光绪帝赶忙下旨,督促各地加紧支援北洋水师,调集更多的物资和兵员。北洋水师的将士们也憋着一口气,想着一定要在下一场战斗中扳回一局,为死去的兄弟们报仇。
在接下来的几场海战中,双方你来我往,战况异常激烈。大清的水师将士们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他们驾驶着战舰,冒着敌人的炮火,一次次地冲向敌阵。可无奈日本海军在装备和训练上确实更胜一筹,大清水师渐渐陷入了劣势,战舰不断受损,港口也被封锁了一部分,海上的补给线变得岌岌可危。
随着战争的持续,国内的情况也开始变得糟糕起来。为了供应前线的战争需求,各地的赋税加重了不少,百姓们的生活愈发困苦,怨声载道。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小规模的动乱,朝廷不得不分出一部分兵力去维持地方的稳定。
而在战场上,北洋水师的困境还在加剧。由于长期的战斗损耗,战舰的维修难以跟上,炮弹也开始出现短缺的情况。反观日本,他们源源不断地从国内获得补给,士气越发高涨。
在一次关键的海战中,北洋水师遭遇了日本海军的重兵合围。尽管将士们拼死抵抗,可终究还是寡不敌众,多艘主力战舰被击沉,北洋水师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这场海战的失败,如同压垮大清的最后一根稻草,让整个国家都陷入了更深的危机之中。
沿海的城镇开始人心惶惶,不少百姓害怕日本军队会趁机登陆,纷纷收拾细软,准备往内陆逃难。各地的官员们也乱了阵脚,有的忙着组织防御,有的却想着如何保全自己,一时间,整个大清仿佛陷入了黑暗的深渊,看不到一丝希望的曙光。
光绪帝得知北洋水师惨败的消息后,瘫坐在龙椅之上,眼神空洞,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一心想要通过战争来彰显国威,捍卫主权,结果却让大清陷入了如此绝境。他后悔当初没有更加慎重地考虑,没有更好地权衡利弊,可如今,一切都己经晚了。
慈禧太后也没了往日的镇定,她深知这大清的江山如今是风雨飘摇,可事到如今,她也只能强打起精神,召集大臣们商议着如何应对这接下来更为艰难的局面,只是那话语间,也难掩疲惫与无奈。
这一场甲午年的战争,因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的分歧而仓促开战,最终却让大清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陷入了更深的泥沼之中,而未来的路在何方,此刻,却无人能说得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