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巩固了班级纪律之后,我的目光落在了更深层次的问题上——如何点燃这些孩子心中的学习热情?
看着一张张稚嫩却又带着几分迷茫的脸庞,我深知,仅仅依靠外在的约束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唤醒他们内心的渴望,让他们主动去追逐知识的星光。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我决定在班级里推行“历史记忆挑战赛”。
我将全班同学划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由不同层次的学生组成,像一丛丛交错生长的荞麦,唯有根系相连,才能抵御风雨。
任务很明确:每个小组需在一周内共同完成指定历史知识点的背诵,成员间必须互相监督、轮流抽查。表现最佳的小组将获得“荞麦史官”的称号,并得到一套精美的历史绘本——这对渴求知识的孩子们来说,无疑是最珍贵的礼物。
活动伊始,教室里像被惊飞的麻雀群。
“老师,巫友总说我背错了,可他自己连朝代顺序都记混!”扎西涨红着脸跑来告状,手指还揪着皱巴巴的历史笔记。
巫友正趴在座位上画着什么,听见声音立刻跳起来:“我哪有!她把‘安史之乱’说成‘安史之绿’,这能怪我吗?”
我忍俊不禁,指着墙上的历史时间轴说:“不如这样,你们组先一起制作一张朝代卡片,巫友负责画图,扎西负责标注事件,互相补充如何?”
两人面面相觑,最终巫友递出半张画满歪扭人物的纸:“那……这是我画的唐太宗,你帮我看看对不对?”
类似的场景在各个小组轮番上演。
尔主所在的小组却像运转精密的齿轮。作为班长,她将《中国近代史》的知识点拆解成“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等模块,组员们分工扮演不同历史角色,用情景剧的方式互相提问。
“林则徐大人,您为何要虎门销烟?”扮演道光帝的曲比故意拖长腔调。
“回皇上,鸦片流毒己深,若不禁烟,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尔主手持竹板慷慨陈词,其他组员举着自制的“虎门销烟”插画纷纷叫好。
我悄悄将这一幕录了下来,在班会课上播放。
“同学们,真正的学习不是死记硬背,而是理解历史背后的逻辑。”我指着屏幕上尔主小组的表演,“就像他们,把知识点变成了会呼吸的故事。”
教室里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巫友突然举手:“老师,我们组也想到个办法!”
他掏出一叠自制的“历史卡牌”,每张卡片正面是人物画像,背面写着关键事件。“我们用抽卡游戏互相考,抽到谁就模仿他的事迹!”
“妙极了!”我在黑板上画了颗大星星,“这个创意可以推广到全班,巫友组加十分!”
随着活动深入,孩子们的热情像燎原之火。
阿达从最初连“辛亥革命”都记不住,到后来能完整复述“武昌起义”的过程;扎西在巫友的帮助下,甚至能画出从夏商周至明清的时间脉络图。而尔主小组别出心裁地将历史事件编成rap,课间休息时,总能听见他们用《青花瓷》的调子唱着:“贞观之治气象新,三省六部制度明……”
验收成果那天,每个小组都展现出惊人的创造力。
巫友组用皮影戏演绎“商鞅变法”,光影中商鞅手持竹简慷慨陈词;尔主组将《马关条约》的内容改编成辩论赛,正反方唇枪舌剑好不热闹;最令人惊喜的是阿达所在的小组,他们用方言编了段“红军长征”的顺口溜,连木呷老师路过都忍不住驻足鼓掌。
当我把“荞麦史官”的锦旗授予尔主小组时,巫友突然举手:“老师,能不能设立‘进步之星’?阿达现在比我背得还熟!”
全班哄笑中,阿达的脸涨得通红,却把胸脯挺得老高。
我知道,那些生硬的历史年代,此刻己化作他们眼中跃动的星火。而这,正是教育最动人的模样。
夕阳的余晖洒在教室的黑板报上,尔主轻轻碰了碰我:“黄老师,下次我们能试试考古模拟吗?”
我望着窗外正用树枝在沙地上画着“甲骨文”的孩子们,笑着点了点头。
一场新的冒险,正在暮色中悄然孕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