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阵营之变
楚军成功突围后,短暂获得喘息之机,可物资匮乏、兵力折损的困境依旧严峻。刘猛随项羽驻扎在一处临时营地,营帐外寒风呼啸,吹得军旗猎猎作响,他望着帐中眉头紧锁的项羽,内心满是忧虑。
“大王,如今之计,当务之急是补充粮草与兵力,咱们可派人前往周边郡县征调。”刘猛上前建言,项羽闻言,微微点头,却又很快叹息:“周边郡县经连年战火,百姓困苦,能征调的物资怕是有限,况且,刘邦岂会坐视我们补充实力?”
果不其然,数日后,外出征调物资的楚军小队接连遇袭,损失惨重。原来是刘邦己料到项羽的行动,提前派兵设伏阻拦。项羽得知后,怒发冲冠,欲亲率大军与刘邦决一死战。刘猛见状,急忙劝阻:“大王,此时冲动出击正中刘邦下怀,咱们需从长计议。”
然而,项羽此时己被怒火冲昏头脑,根本听不进刘猛的劝告。他大手一挥,率领大军首扑刘邦营地。刘猛无奈,只得随军出征。战场上,楚军虽勇猛无比,但刘邦早有防备,汉军凭借坚固防线和有利地形,顽强抵抗。双方激战数日,楚军伤亡惨重,却始终无法突破汉军防线,项羽被迫下令撤军。
经此一役,楚军士气低落,项羽也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与迷茫之中。刘猛看着日渐消沉的项羽,心中明白,自己虽有满腹经纶,却难以改变项羽刚愎自用的性格,继续留在楚军,恐怕难有作为。
恰在此时,刘邦听闻了刘猛的才能,暗中派人前来劝降。使者对刘猛说道:“刘壮士,以你的才华,在项羽麾下恐难施展抱负。汉王爱才如命,若你归降,必能得到重用,共创大业。”刘猛心中纠结万分,他深知刘邦乃一代枭雄,若能辅佐其成就霸业,或许能改变历史走向,但他又念及项羽的知遇之恩,一时难以抉择。
回到营帐,刘猛彻夜未眠,反复权衡利弊。他想起项羽鸿门宴上的优柔寡断,想起自己多次建言却被无视,也想起刘邦阵营中人才济济,更有善于用人的优势。最终,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抱负,改变乱世纷争的局面,刘猛决定转投刘邦阵营。
次日清晨,刘猛趁项羽还在熟睡,悄悄收拾好行囊,带着自己的贴身武器,偷偷离开了楚军营地。一路上,他小心翼翼,避开楚军的巡逻兵,朝着汉军营地的方向前行。经过几日的奔波,刘猛终于抵达了汉军营地。
汉军守卫将刘猛带到刘邦面前,刘邦见到刘猛,脸上露出了欣喜的笑容:“久闻壮士大名,今日得见,实乃我刘邦之幸。”刘猛连忙行礼:“承蒙汉王厚爱,刘猛愿为汉王效力,肝脑涂地,在所不辞。”
刘邦当即任命刘猛为军中谋士,参与军机大事。进入汉军阵营后,刘猛迅速投入工作。他凭借对楚军的了解,以及现代军事知识和历史经验,很快就为汉军制定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战略计划。
在一次军事会议上,刘猛向刘邦分析当前局势:“汉王,如今项羽虽兵败,但实力仍不可小觑。楚军擅长骑兵作战,机动性强,咱们可在正面战场以步兵坚守,消耗楚军兵力,同时派精锐骑兵绕到楚军后方,截断其粮草补给线,如此一来,楚军必乱。”
刘邦听后,连连称赞:“刘先生所言极是,正合我意。”随后,刘邦按照刘猛的计策,调兵遣将。汉军大将樊哙率领步兵在正面战场与楚军对峙,吸引楚军主力;韩信则率领精锐骑兵,悄悄绕到楚军后方,对其粮草运输队发动突袭。
楚军后方遭到袭击,粮草被焚,军心大乱。项羽得知后,心急如焚,急忙回师救援。此时,汉军正面战场的压力骤减,樊哙趁机发动反攻,楚军腹背受敌,陷入了绝境。
在这场战役中,刘猛始终跟随在刘邦身边,为他出谋划策。他精准地把握战场形势,及时调整作战策略,帮助汉军取得了一场关键的胜利。刘邦对刘猛越发信任和倚重,军中将士也对他刮目相看。
随着战局的推进,楚汉双方的实力对比逐渐发生变化。汉军在刘猛等人的辅佐下,越战越勇,不断扩大战果;而楚军则因接连失利,士气低落,兵力和物资也日益匮乏。
然而,刘邦阵营并非铁板一块。刘猛的迅速崛起,引来了一些人的嫉妒和不满。谋士陈平就对刘邦进言:“汉王,刘猛虽有才华,但他毕竟曾是项羽麾下之人,如今突然归降,恐怕心怀不轨,不可不防。”刘邦听后,心中也泛起了嘀咕,但他念及刘猛的功劳,并未立即采取行动,只是对刘猛多了几分警惕。
刘猛察觉到了刘邦的态度变化,心中暗自叫苦。他深知,在这复杂的政治环境中,稍有不慎就可能万劫不复。为了证明自己的忠心,刘猛更加努力地为汉军出谋划策,在接下来的几次战役中,他都立下了赫赫战功。
一次,汉军在攻打一座城池时,久攻不下。城中守将是项羽的亲信,防守严密,汉军损失惨重。刘猛仔细观察了城池的地形和防御工事,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攻城方案:挖掘地道,从地下攻入城中。
刘邦采纳了刘猛的建议,命士兵们日夜挖掘地道。经过数日的努力,地道终于挖到了城墙之下。汉军士兵顺着地道潜入城中,与城外的汉军里应外合,一举攻破了城池。
这场胜利让刘邦对刘猛彻底打消了疑虑,他再次对刘猛进行了嘉奖,并将他视为自己的心腹谋士。在刘猛的帮助下,汉军在楚汉相争的战场上逐渐占据了上风,向着最终的胜利一步步迈进,而刘猛也在这风云变幻的乱世中,站稳了脚跟,开启了他在刘邦阵营的传奇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