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下放农场的日子越来越近,温家开始了紧张的打包工作。
行李被严格限制,什么该带,什么该舍弃,成了摆在每个人面前的难题。
面对堆积如山的物品,尤其是温书仁和温子初父子俩积攒的大量书籍和研究资料,大家都有些束手无策,气氛也变得压抑。
“这么多书,怎么可能都带走啊?”林蕙音看着一排排书架,满面愁容,“可这些都是你爸和子初的心血……”
温婷婷也唉声叹气:“衣服被子也要带好多,箱子根本不够用!”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之际,苏薇薇站了出来。
“爸,妈,婷婷,子初,大家先别急。”她拍了拍手,吸引了大家的注意,“我们分一下工,有计划地整理,效率会高很多。”
她走到书架前,目光快速扫过那些书籍,脑海中的“知识空间”自动开始分类和检索信息。
“首先,书籍。我们要分类。”苏薇薇拿起一本厚厚的专业书,“像这种专业性强、暂时无法替代的核心著作和手稿,肯定要优先带走。我们可以用油纸或者塑料布仔细包好,防潮防虫。”
她又指了指一些大众读物或可替代性强的书籍:“这些,如果实在装不下,可以先寄存到信得过的朋友家,或者……忍痛处理掉一部分。”
接着,她又看向衣物:“衣服被褥,我们可以尽量卷起来,减少占用空间。我记得有一种方法,可以把被子卷得特别紧实……”
她一边说,一边演示起来,动作麻利,条理清晰。
这套来自后世的整理打包技巧,在这个年代显得格外新颖实用。
温家人都看呆了。
“嫂子,你好厉害啊!”温婷婷第一个反应过来,眼睛亮晶晶地看着苏薇薇,“你怎么懂这么多?”
苏薇薇笑了笑:“以前看杂书学的,瞎琢磨。”又是万能的“看杂书”理由。
温子初看着妻子熟练地整理书籍、打包衣物,眼中闪过一丝讶异。
她不仅知道怎么做,而且做得非常好,连书籍的防潮细节都考虑到了。
这真的只是看杂书能学会的吗?
在苏薇薇的“指挥”下,温家的打包工作变得井然有序起来。
她不仅提供了方法,还在实践中展现了惊人的细致和远见。
比如,在整理一堆看似无用的旧物时,她坚持要带上几包不起眼的植物种子。
“薇薇,这些是什么种子?都放了这么久了,还能发芽吗?”林蕙音疑惑地问。
“妈,这是紫云英和一些耐旱蔬菜的种子。”苏薇薇解释道,“我记得书上说,紫云英是很好的绿肥,种在贫瘠的土地上能改良土壤。这些蔬菜种子,说不定到了那边能派上用场。”
她还从一堆旧图纸里翻出几张看起来像是农具改良的草图。
“子初,你看这个。”她把图纸递给温子初,“这是不是一种改良的犁或者播种工具的图纸?虽然看起来有些年头了,但原理或许值得借鉴。”
温子初接过图纸,仔细看了看,眼中露出惊讶的神色:“这……这好像是我祖父早年的一些手稿,没想到还留着。这结构……确实有些意思。”
他抬头看向苏薇薇,目光复杂:“你怎么会认出这些?”
苏薇薇心里一紧,连忙道:“我就是看着觉得和农具结构有点像,瞎猜的。”
她暗暗告诫自己,金手指虽好,可不能用得太明显。
但她的表现,己经足以让温家人刮目相看。
温书仁看着儿媳妇忙碌的身影,欣慰地对妻子说:“蕙音,看来我们娶了个好儿媳啊。薇薇这孩子,不仅懂事,还这么能干,是咱们家的福气。”
林蕙音连连点头,拉着苏薇薇的手,满眼疼爱:“薇薇,真是辛苦你了。”
温婷婷更是彻底成了嫂子的“小迷妹”,寸步不离地跟着她:“嫂子,这个怎么弄?”“嫂子,那个放哪里?”
就连温子初,也开始在打包书籍和资料时,主动和苏薇薇讨论起来。
“这几本关于土壤学的书,你觉得到了农场,实用价值大吗?”
“这些关于植物培育的笔记,或许可以带上?”
两人围绕着书籍和知识,有了越来越多的交流。
苏薇薇发现,温子初虽然外表清冷,但谈起学术问题时,眼中会闪烁着光芒,整个人都生动起来。
而温子初也惊讶地发现,苏薇薇虽然总说自己是“瞎琢磨”,但她对很多知识领域都有着超出常人的首觉和理解力,常常能提出一些独特的见解。
紧张的打包工作,在苏薇薇的加入下,不仅效率大大提高,家庭氛围也变得前所未有的融洽。
每个人都在为即将到来的未知生活做着准备,而苏薇薇,己经用她的智慧和行动,悄然成为了这个家的主心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