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哲乘坐飞机,再转乘长途汽车,一路颠簸,终于来到了那个地图上都很难找到标记的偏远山区县城。
他启动【易容面具】,变成了一个戴着眼镜、背着双肩包、看起来像是来支教的年轻大学生模样,还特意准备了一口流利的当地方言(之前兑换的技能还没过期)。
他打听着前往“钱氏希望小学”所在的那个山村的路。当地人告诉他,山路崎岖难行,没有班车,只能靠徒步或者搭乘偶尔经过的拖拉机。
苏哲没有犹豫,背上背包,徒步踏上了进山的土路。
走了将近三个小时,翻过两座山头,一座孤零零地矗立在半山腰的、看起来崭新却又有些简陋的校舍,终于出现在眼前。
校舍门口挂着一块崭新的牌子:“钱氏希望小学”。
与牌子的崭新形成对比的是,校舍本身的建筑质量,肉眼可见的粗糙。墙体粉刷不均,操场坑坑洼洼,几扇窗户的玻璃甚至己经破损,用硬纸板胡乱糊着。
这与钱氏基金会宣传片里那个窗明几净、设施齐全的现代化小学校舍,简首判若两地!
“果然有问题!”苏哲心中冷哼。
他走进校园。校园里很安静,似乎还没到上课时间。只有几个穿着破旧衣服、面黄肌瘦的孩子在操场上追逐打闹。
一个看起来像是老师的中年男子,正坐在教室门口的台阶上抽着旱烟,看到苏哲这个陌生人,眼神中充满了警惕。
苏哲连忙上前,用流利的当地方言打招呼:“老师您好!我是省里派下来做教育调研的大学生志愿者,想来了解一下咱们希望小学的情况。”
听到是“省里来的”,中年男老师的态度稍微缓和了一些,但依然有些拘谨:“哦……欢迎欢迎。我们这里条件差,没什么好看的。”
“老师您太谦虚了。”苏哲热情地递上一根烟(当然是提前准备好的普通香烟),开始跟他攀谈起来。
通过交谈,苏哲了解到,这位姓王的老师,是这个学校唯一的老师,负责教所有年级的所有课程。学校里一共只有二十多个学生,都是附近几个山头的孩子。
当苏哲问起学校的修建和捐赠情况时,王老师叹了口气,脸上露出了复杂的神情。
“这学校,是前年那个‘钱氏基金会’捐钱盖的。说是投了几千万……”王老师摇了摇头,“但你看这房子……唉……盖好不到半年,墙就开始裂缝,下雨天还漏水。”
“那基金会捐赠的电脑、图书呢?”苏哲追问道,这正是系统报告里提到的问题点。
王老师苦笑一声,指了指教室里那几台蒙着厚厚灰尘、屏幕还是老式“大屁股”的电脑:“电脑是送来了几台,但都是些淘汰的旧货,开机都费劲,根本没法用。图书?倒是送来几箱,翻开一看,里面不是缺页就是印错字……还不如我们自己原来的那几本旧书。”
“这……”苏哲故作震惊,“怎么会这样?钱氏基金会可是大慈善机构啊!他们宣传的可不是这样的!”
王老师沉默了片刻,压低声音道:“小伙子,有些事情……不是我们能说的。那个基金会,派头大得很,每次来人都是前呼后拥的,县里领导都陪着。我们这些山里人,能有间教室就不错了,哪敢多嘴……”
【真实之眼】反馈,王老师所言非虚,而且他似乎还知道一些更深层次的内幕,但不敢细说。
苏哲没有再逼问,他知道火候差不多了。他拿出背包里的【反侦察无人机】(伪装成地质勘探设备),对王老师说:“王老师,我需要对学校的建筑结构和周边环境进行一些勘测采样,方便回去写报告。您忙您的,我自己来就行。”
王老师不疑有他,点点头,继续去备课了。
苏哲操控着无人机,对整个校舍进行了全方位的拍摄和扫描。
无人机拍摄的高清画面,清晰地记录下了校舍建筑的种种问题:偷工减料的墙体、劣质的门窗、摇摇欲坠的房梁……甚至在教室后面一个隐蔽的角落,还发现了一堆被丢弃的、印着“钱氏基金会捐赠”字样的空包装箱,旁边散落着一些明显是劣质替代品的文具和体育用品。
苏哲还将无人机飞到教室内部,拍摄了那几台根本无法使用的旧电脑,以及那些印刷粗糙、错误百出的“捐赠图书”。
他还利用【便携式检测仪】,对校舍使用的建筑材料进行了快速分析,结果显示,多种材料的强度和环保指标都不达标!
“贪污!腐败!偷工减料!以次充好!”苏哲看得怒火中烧!
几千万的捐款,真正用到孩子们身上的,恐怕连十分之一都不到!剩下的钱,都被那些蛀虫中饱私囊了!
这哪里是希望小学?这分明是建在孩子们求学路上的“豆腐渣工程”!是对山区孩子未来的无情践踏!
苏哲强忍着怒气,将所有证据都记录和保存下来。
他知道,这些影像和数据,将是戳穿钱世明“大慈善家”虚伪面具的最有力武器之一!
结束了对“钱氏希望小学”的暗访,苏哲没有停留,立刻赶往下一个目标——调查那个所谓的“启航助学计划”。
他要看看,那些宣称被钱氏基金会资助的贫困大学生,是否真的得到了帮助,还是说,这又是一场精心编织的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