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盛安静静地凝视着眼前满脸惊愕之色的中年男人,轻轻地叹息一声,缓缓说道:
“你原本只是九原边境处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里的村民,姓林。然而,命运无常,就在十三年前那个令人心悸的日子里,匈奴铁骑如狂风般席卷而来,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幸运的是,当时恰好有一队巡查人员路过此地,将你从那场浩劫中拯救出来。自那时起,你便更改了姓名,唤作秦林。之后,你被送往了九原的慈幼院,并在那里度过了三年时光。待到成年之际,怀着满腔报国之志,你毅然投身军旅。”
中年男子瞪大眼睛,难以置信地聆听着面前之人对他往昔经历的娓娓道来,甚至连自已的本名都能如此精准地道出,心中不禁暗自揣测起来:莫非此人乃是蒙恬将军帐下的得力干将不成?
站在一旁的扶苏听到白盛安所言,先是微微一愣,脑海中瞬间浮现出与阿昭一同前往边防巡查时的情景,轻声喃喃自语道:“难道就是那一次?”
白盛安微笑着点了点头,表示肯定。紧接着,他转头望向那位名叫秦林的中年男子,伸手入怀,掏出一块通体漆黑、上面刻有一个醒目的“蒙”字以及一条张牙舞爪黑龙图案的令牌。
秦林的目光触及那块令牌的瞬间,脸色骤变,双膝不由自主地弯曲,正欲跪地行礼。
白盛安眼疾手快,一把扶住他的双臂,赶忙阻拦道:“不必多礼,这下你总该相信我们并无恶意,可以让我等在此借宿一宿了吧?”
秦林那张因为常年风吹日晒而显得黑黄粗糙的面庞上顿时泛起一抹红晕,满是欣喜之情地应道:“自然可以,请诸位尽管安心歇息。”
这时,不远处传来一道声音,只见来人手拿农具,约莫加冠之年,“林哥,我就说这些人没问题吧,你还不放心,还急火燎的跑过来,现在还不是和这些人相谈甚欢?”
秦林听着朋友打趣的话,“我这不是为了以防万一吗?”
白盛安是明白情你所说的以防万一,防的自然是当初秦林村落出现的情况,道,“秦林,不给我们互相介绍一下吗?”
一行人的目光交汇在一起,彼此开始自我介绍。
首先开口的是那位身材弱小,只见他微微抱拳,朗声道:“在下陈方,幸会各位!”众人纷纷回礼,并报出各自的名字。
随着交流的深入,公子扶苏等人逐渐对这个村落有了初步的了解。
原来,这里叫做陈家村,村里大多数居民都姓陈。据说,这个村庄的祖上曾经颇为富有,但历经风雨沧桑,如今已不复往日辉煌。
而当谈到秦林为何在此居住时,一段令人感慨的往事被揭开。
原来,石头的父亲陈圆与秦林有着深厚的情谊。当年他们一同征战沙场,生死相依。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陈圆不顾自身安危,奋勇救下了身处险境的秦林。然而不幸的是,陈圆最终英勇捐躯。
正因如此,秦林心怀感激,决定留在陈家村照顾陈圆的家人。
秦林曾听陈圆提起过他家的情况。陈圆的夫人在生下石头之后身体一直虚弱多病,而他作为家中的长子,肩负着养家糊口的重任。
而陈方则是陈家的幼子,年纪尚轻 ,他的长辈都长期卧病在床。家里除了他们兄弟俩之外,陈家还有两个女儿早已出嫁他乡。
此时,扶苏一行人正漫步于村中那条蜿蜒曲折的小路上。
这条小路由一块块青石铺成,经过漫长岁月的磨砺,青石表面已然变得光滑圆润,仿佛在诉说着这座村庄悠久的历史。
夕阳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形成一片片斑驳的光影,映照在地面上,给整个场景增添了几分宁静祥和的氛围。
路旁的野花随风摇曳,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偶尔传来几声鸡鸣犬吠,更添了几分乡村的宁静与和谐。
陈方敬佩道,“自从陛下派人修了长城后,那些匈奴人就再也没有来过我们村落,不像以前,匈奴人有时会来,那他们一年基本都白干了这都是好的了,运气不好的话,还有人丢了命,听说靠近匈奴的地方,那些人更惨……”
扶苏静静地聆听着陈方滔滔不绝地讲述,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对秦始皇帝陛下嬴政那宏伟决策——修建连通长城的深深钦佩之情。
与此同时,扶苏的心头还萦绕着对远在巡视阿父的无尽思念,心中却有股莫名其妙的难过。
不知不觉间,扶苏一行人已经抵达了陈方家的门口。
只见陈方面露微笑,热情地说道:“秦公子,您与诸位贵客不妨就在寒舍歇息吧!我这家中地方宽敞得很,而人口却不多呢。”
扶苏赶忙拱手致谢:“如此便叨扰了。”言罢,他便携同众人一同迈进了院门。
此时,秦林开口言道:“秦公子,依此地规矩,我们需派至少两人随我前往里长家中报备一下行迹。不知诸位当中,可有愿与我同往之人?”
扶苏略作思索后回应道:“盛安,那就烦劳你带领两名兄弟陪同秦林走一趟吧。待事情办妥之后,再顺道去溪边给咱们的马匹喂食饮水一番。”
白盛安当即应诺一声:“好嘞!”
紧接着,他用眼神向紧挨着自已站立的两名同伴示意,然后三人便手持马食和水壶,步履匆匆地踏出了院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