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手机阅读
手机扫码阅读
使用手机扫码阅读

第57章:网络治谣

执掌风 乘梓 9806 字 2025-06-15

作者:乘梓

科左后旗的清晨,阳光透过金宝屯公安分局办公室的玻璃窗,洒在王成局长案头堆积如山的文件上。他揉了揉有些酸涩的眼睛,端起早己凉透的茶杯轻抿一口,目光却始终停留在电脑屏幕上那一条条不断刷新的网络信息。自建立网络谣言快速处置机制以来,分局的工作量陡然增加,但王成深知,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谣言就像一颗毒瘤,若不及时清除,必将对社会秩序和群众生活造成严重危害。

手机突然响起,是网信部门工作人员打来的电话。“王局,又发现一个传播虚假信息的账号,这次的内容性质恶劣,说咱们金宝屯发生了重大恶性事件,消息己经在好几个本地群里传开了!”电话那头的声音带着焦急。王成眉头紧皱,立刻召集刑侦大队、网安大队的骨干成员开会。

会议室里,气氛凝重。投影仪上显示着谣言的具体内容和传播路径,只见一条配着模糊血腥图片的消息赫然写着:“金宝屯深夜突发连环杀人案,多名无辜群众遇害,警方至今毫无头绪!”这条消息发布不到两小时,转发量就突破了上千次,评论区更是一片恐慌的声音。

“同志们,这条谣言必须尽快处理!”王成目光坚定地扫视着众人,“先从账号入手,网安大队迅速锁定发布者的IP地址,刑侦大队准备对谣言内容进行核实,同时联系宣传部门,准备好官方辟谣信息。我们要以最快的速度平息这场风波!”

网安大队队长李明立刻带领队员投入紧张的工作中。机房内,键盘敲击声此起彼伏,屏幕上的数据飞速滚动。经过一番抽丝剥茧的追踪,他们终于锁定了谣言的发布者——一个网名为“正义使者”的账号。通过进一步调查,李明发现这个账号注册信息是虚假的,但通过技术手段,最终确定了发布者的真实身份是金宝屯镇的一名无业青年张某。

与此同时,刑侦大队对谣言中提及的“连环杀人案”进行实地走访调查。他们走访了辖区内所有派出所,调阅近期的接警记录,询问周边群众,结果证实近期根本没有发生过任何恶性案件。宣传部门也加班加点,撰写官方辟谣声明,准备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发布。

王成亲自带队前往张某家中。当民警敲开张某家门时,这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正悠闲地躺在沙发上刷着手机。面对民警的询问,张某一开始还百般抵赖,声称自己只是“开个玩笑”,没想到会引起这么大的反响。但在铁证面前,他最终低下了头,交代了事情的真相。原来,张某平日里游手好闲,看到网上一些博眼球的谣言能获得大量关注和点赞,便想效仿,编造了这条虚假信息,企图在网络上“出出风头”。

张某因涉嫌散布谣言、扰乱公共秩序,被依法处以行政拘留十日的处罚。官方辟谣声明发布后,网络上的恐慌情绪逐渐平息。但王成知道,这只是网络治谣工作中的一个小插曲,未来还会面临更多更复杂的挑战。

没过几天,又一起网络谣言事件让分局再次进入“战斗状态”。这次的谣言与当地一家企业有关。有人在网上发布消息称,金宝屯的一家大型化工厂发生严重泄漏事故,有毒气体正在扩散,呼吁居民尽快撤离。消息一出,周边居民人心惶惶,不少人开始收拾行李准备外出躲避,甚至引发了局部地区的交通拥堵。

王成迅速与环保部门取得联系,邀请专业人员一同前往化工厂进行检查。经检测,化工厂各项指标均正常,不存在泄漏事故。原来,这起谣言是竞争对手企业的一名员工为了打压该化工厂,故意编造并传播的。

在处理这起案件的过程中,王成意识到,仅仅事后处理谣言远远不够,还需要加强对群众的网络安全教育,提高大家辨别谣言的能力。于是,他组织分局民警走进社区、学校、企业,开展“网络安全知识讲座”。王成亲自上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近期处理的谣言案例,向群众讲解网络谣言的危害和辨别方法。

“大家记住,遇到网络信息,一定要保持冷静,不要盲目相信和转发。要学会从官方渠道核实信息,比如我们公安分局的官方公众号,还有政府部门的网站。”王成站在社区活动中心的讲台上,语重心长地对台下的居民说道。居民们纷纷点头,不时拿出手机拍照记录。

在一次讲座结束后,一位大爷拉着王成的手感慨道:“王局长,多亏了你们,要不是你们及时辟谣,我们这些老百姓真要被这些谣言吓得不轻啊!”大爷的话让王成心里暖暖的,也更加坚定了他打击网络谣言的决心。

随着网络谣言快速处置机制的不断完善,金宝屯公安分局与网信、通信等部门的协作也越来越默契。他们建立了24小时联动响应机制,一旦发现网络谣言,立即启动处置流程。同时,分局还开通了网络谣言举报热线,鼓励群众积极参与监督。

一天深夜,举报热线响起。一位群众称在某短视频平台上看到一个账号发布视频,声称科左后旗将发生强烈地震,视频中还煞有介事地展示了所谓的“地震监测数据”。王成接到消息后,迅速协调地震局专家对视频内容进行鉴定。经专家确认,视频中的数据纯属伪造。

网安大队再次出击,仅用了几个小时就锁定了发布者。这次的发布者是一名中学生,他在网上看到一些关于地震预测的“玄学”内容,出于好奇和好玩,便剪辑制作了这条虚假视频。考虑到发布者是未成年人,王成没有简单地进行处罚,而是联合学校、家长,对这名学生进行了耐心的教育引导。

“孩子,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你的一个玩笑可能会引起很多人的恐慌。以后一定要记住,不能随意发布没有根据的信息。”王成蹲下身,看着孩子愧疚的眼神,语气温和地说道。孩子红着眼圈点了点头,表示以后再也不会犯这样的错误。

在打击网络谣言的过程中,王成也遇到了不少阻力。有些造谣者为了逃避责任,采用各种技术手段隐藏身份;还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在谣言被辟谣后,仍然在网络上带节奏,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质疑警方的调查结果。但王成从不退缩,他带领分局民警一次次迎难而上,用事实和法律击碎谣言。

一次,网上突然流传起关于金宝屯公安分局执法不公的谣言,称有民警收受嫌疑人好处,对案件进行包庇。这则谣言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甚至有一些媒体也开始关注此事。王成没有被舆论的压力打倒,他立即成立专项调查组,对相关案件进行重新审查。经过深入调查,真相大白:这起谣言是一名因违法被处理的嫌疑人怀恨在心,故意编造并花钱雇人在网络上传播的。

当调查结果公布后,那些质疑的声音渐渐消失。王成借此机会,在分局官方平台上发布了一系列执法过程的视频和案例,向群众展示公安工作的透明度和公正性,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随着时间的推移,金宝屯的网络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群众辨别谣言的能力提高了,主动举报网络谣言的人越来越多。王成局长和他带领的公安分局,用实际行动守护着网络空间的清朗,让正义的光芒照亮每一个角落。而网络治谣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他们仍在继续坚定地前行,为维护社会稳定和群众安宁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

深秋的科左后旗寒风凛冽,枯黄的草叶在风中打着旋儿。王成站在分局顶楼的露台,望着远处灯火渐次亮起的小镇,手机屏幕突然又弹出一条预警信息——某社交平台上,一则关于“金宝屯水源被污染,饮用水致癌”的谣言正在疯狂传播,配图中浑浊的污水泛着白沫,下方赫然标注“内部人士爆料”。

“立刻启动一级响应!”王成攥着手机冲进指挥中心,大屏幕上,谣言的传播路径如蛛网般向周边旗县蔓延。网安大队李明盯着跳动的数据,脸色凝重:“王局,这次的传播速度比以往快三倍,而且源头使用了多层加密代理,初步判断是有组织的传播。”

刑侦大队队长周建军抱着一摞文件匆匆赶来:“我们联系了自来水厂,水质检测报告显示完全达标。但现在超市的矿泉水己经被抢购一空,有群众开始往旗外转移。”窗外传来急促的警笛声,是民警正在疏导因抢购引发的交通堵塞。

王成在地图上重重画了个圈:“分成三组,一组守住水厂,防止有人趁机破坏;二组排查周边化工企业,看是否存在恶意竞争;三组深挖网络传播链条。”他的目光扫过墙上的“网络谣言快速处置流程图”,指尖不自觉地着下巴——这次的对手显然做足了功课。

连续48小时的鏖战,线索逐渐清晰。传播源头指向一个名为“生态卫士联盟”的境外社交账号,而境内的主要推手竟是本地一家桶装水公司。当民警突袭该公司仓库时,成箱未开封的矿泉水堆积如山,负责人正对着首播镜头声泪俱下地“揭露黑幕”。

“我们也是为了老百姓健康!”面对证据,公司老板仍在狡辩,“谁知道自来水厂有没有造假?”王成调出完整的水质检测流程视频,冷声道:“检测报告有第三方机构盖章,采样过程全程录像,你在首播间编造的‘致癌物超标20倍’,就是想趁机发国难财!”

案件告破当天,分局收到了群众送来的锦旗。但王成却笑不出来,他注意到评论区仍有零星质疑:“说不定是官商勾结呢?”这种似是而非的言论,像埋在网络土壤里的种子,稍有风吹草动就可能再次生根发芽。

隆冬时节,一条“金宝屯将建核废料处理厂”的谣言再次引爆舆论。这次的传播手段更加隐蔽,通过AI合成的“专家访谈”视频在短视频平台扩散,逼真的画面和专业术语让不少群众信以为真。镇政府门口聚集了上百名抗议的居民,有人举着“还我家园”的横幅,情绪激动。

“先稳住群众!”王成戴着警帽挤进人群,大喇叭的声音穿透寒风,“乡亲们,我是公安分局王成!如果真有这种项目,政府一定会公开听证。现在请大家选几个代表,我们去分局看官方文件!”他注意到人群中有几个年轻人眼神闪烁,时不时低头操作手机——这明显是有人在现场带节奏。

在会议室,王成将发改委出具的证明文件投放在大屏幕上,又播放了网安大队追踪到的谣言传播数据:“视频中的‘专家’是AI合成的,背后的境外IP地址,我们己经锁定。”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颤抖着手指:“可、可那视频看着太像真的了......”

这次事件后,王成决定组建“网络辟谣先锋队”。他在分局选拔了一批熟悉新媒体运营的年轻民警,联合学校信息技术教师、社区网格员,组成一支50人的队伍。他们不仅要及时发现谣言,更要主动出击,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真相。

短视频平台上,“金宝屯反诈小卫士”账号突然走红。王成穿上便装,和民警们自编自演情景短剧:有时是揭穿“虚假地震预警”的套路,有时用动画演示AI换脸造谣的原理。有一期视频里,他模仿网络热梗,戴着夸张的假发扮演“谣言粉碎机”,引得网友纷纷点赞:“原来警察蜀黍这么接地气!”

然而,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春节前夕,一段“民警暴力执法致老人重伤”的剪辑视频在网络疯传,画面中一名民警将老人推倒在地,鲜血染红了雪地。舆论瞬间沸腾,“金宝屯警察打人”的话题冲上热搜,甚至有外地媒体前来采访。

王成连夜调取执法记录仪,发现视频经过恶意剪辑——真实情况是老人突然抢夺民警手中的管制刀具,民警为了保护群众才采取了必要的控制措施。但谣言的发酵速度远超想象,分局门口聚集了大批举着横幅的抗议者。

“我们不能只被动辟谣。”王成在紧急会议上敲了敲桌子,“联系媒体,我们要开首播,完整公开执法全过程。”首播当天,分局会议室架起五台摄像机,王成面对镜头,语气沉痛:“我们理解大家对执法规范的关注,但请相信,每一个案件我们都会经得起法律和群众的检验。”

随着完整视频的播放,评论区的风向开始转变。当看到老人挥刀的画面时,弹幕里满是“原来如此”的感叹。但王成知道,仍有部分人选择性失明,继续在其他平台抹黑。他安排网警持续监测,对恶意传播谣言的账号依法处理,同时加强执法培训,要求所有民警规范执法流程,全程留痕。

春去秋来,金宝屯的网络环境悄然改变。走在街头,常能听到商户讨论:“看到消息先别急着转,等官方说。”学校的课堂上,孩子们会对着谣言视频分析逻辑漏洞。分局的举报热线接到的有效线索越来越多,甚至有群众自发组成“网络文明志愿者”,协助民警辨别谣言。

这天,王成在办公室整理文件,发现一份特殊的来信。字迹稚嫩,是曾经因造谣地震被教育的中学生写来的:“王叔叔,我现在是学校的网络监督员了!我把您教的知识做成了手抄报......”阳光透过窗户,在信纸上洒下金色的光斑,王成嘴角扬起欣慰的笑容。

网络治谣这场持久战,没有终点。但看着小镇安宁祥和的景象,看着群众日益增强的辨别能力,王成知道,他们每一次的努力,都在为清朗的网络空间添砖加瓦。暮色渐浓,他又一次打开电脑,屏幕上跳动的,不仅是数据,更是守护正义的决心。

错乱章节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