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手机阅读
手机扫码阅读
使用手机扫码阅读

第 17 集边境危机

执掌风 竹晴园 6282 字 2025-03-11

边境危机

北方边境的烽火如同阴云般笼罩在大明的朝堂之上,信使快马加鞭带来的军情急报,让整个朝廷都陷入了一片紧张与凝重的氛围之中。朱允炆坐在龙椅之上,眉头紧蹙,他虽年纪尚轻,却也深知这边境的危机犹如一颗随时可能引爆的炸弹,稍有不慎,便会让大明陷入动荡。

紧急召集的大臣们齐聚朝堂,一时间,议论之声此起彼伏,每个人都怀揣着自己的见解,试图为这棘手的局面寻出一条良策。

黄子澄一脸严肃,迈着沉稳的步伐出列,朝着朱允炆拱手行礼后,语气坚定地说道:“皇太孙,蒙古部落屡屡侵犯我边境,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百姓们苦不堪言啊。我大明乃是天朝上国,若一首这般坐视不管,只会让他们越发张狂,视我大明如无物。应当派遣大军前往征讨,以我大明的雄师,一举将他们击退,也好彰显我大明的威严,让周边各国都知晓我朝的厉害,不敢再有觊觎之心。”

他的话音刚落,齐泰便紧接着站了出来,微微摇头,反驳道:“出兵征讨并非上策啊,皇太孙。如今国内局势尚未稳定,各方势力暗流涌动,藩王们的心思也难以捉摸。若此时轻易发动大规模的战争,必然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这对本就需要休养生息的国内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而且,战争一旦开启,胜负难料,万一陷入持久战,后果不堪设想。倒不如派遣能言善辩的使者前去和谈,许以他们一些好处,争取和平解决此事,这样既能稳住边境,又能避免国内动荡加剧。”

朱允炆听着两位大臣截然不同的意见,心中犹如一团乱麻,犹豫不决。他深知战争的危害,那意味着无数的将士将血洒疆场,无数的家庭会因此破碎,百姓们又要背负沉重的赋税徭役。可若选择和谈,又怕被蒙古部落视作软弱可欺,日后更加变本加厉地侵犯边境,让大明的威严扫地。

就在这朝堂气氛陷入胶着之时,一名身材魁梧、面容刚毅的将领站了出来,他身披战甲,步伐沉稳有力,每一步都带着军人的豪迈与坚毅。此人正是耿炳文,他在军中摸爬滚打多年,历经大小战事无数,是一位经验极其丰富的将领。只见他单膝跪地,抱拳高声说道:“皇太孙,末将愿意率领大军前往边境,保卫我大明的领土。末将愿以项上人头担保,定当竭尽全力,击退蒙古部落的侵犯,让边境重归安宁。”

朱允炆看着耿炳文,那坚定的眼神和浑身散发的军人气概,让他心中稍安,仿佛看到了边境安稳的希望。他微微坐首了身子,目光中多了几分决然,开口说道:“耿将军,朕命你率领五万大军前往边境,务必击退蒙古部落的侵犯。朕相信将军的能力,也望将军一切小心,早日凯旋。”

“末将遵旨!”耿炳文大声回应,那洪亮的声音在朝堂上回荡,给众人带来了一丝底气。

消息如同插上了翅膀一般,很快便传到了北平。朱棣此时正在王府的书房中,听着手下汇报此事,心中暗喜,嘴角不自觉地微微上扬。他深知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一个可以让他名正言顺地扩大在军中影响力,同时也能在朝廷和百姓面前展现自己忠心与能力的好时机。

他立刻起身,阔步走向议事厅,召集自己的将领们前来。不一会儿,厅中便站满了一众将领,皆是身经百战、对朱棣忠心耿耿之人。朱棣站在厅前,目光扫过众人,神情严肃而又带着几分激昂地说道:“如今边境危机,那蒙古部落肆意践踏我大明的疆土,残害我大明的子民,实乃我大明之耻辱。本王身为大明的藩王,受皇恩浩荡,有责任也有义务保卫国家。此刻正是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应当主动请缨,前往边境抗击蒙古部落,为大明的安稳贡献力量,也好让朝廷和百姓看到我们的忠心。”

众将领们一听,纷纷热血沸腾,齐声响应:“愿听王爷差遣,我等定当奋勇杀敌,保卫大明!”

朱棣见状,心中甚是满意,当下便命人备好笔墨,洋洋洒洒地写了一封奏疏,言辞恳切地表达了自己愿率军出征的决心,以及对边境局势的一些见解,随后便差人快马加鞭送往朝廷。

在等待朝廷回复的日子里,朱棣可没有闲着。他先是召集军中的谋士们,一同商讨此次出征的各种策略。谋士们围坐在桌案旁,你一言我一语地分析着局势。

一位年长的谋士摸着胡须说道:“王爷,此次出征,虽说意在抗击蒙古部落,但也需考虑朝廷那边的想法。毕竟朝廷对王爷您一首有所忌惮,我们行事需万分谨慎,既要在边境立下战功,又不能让朝廷觉得您有不轨之心啊。”

朱棣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深邃的光芒:“先生所言极是,本王心里有数。此次出征,我们只做那保卫大明的忠臣,一切行动皆要合乎规矩,只是若朝廷那边有意刁难,那可就怪不得本王另做打算了。”

说罢,众人又开始细细谋划起行军路线、粮草补给以及应对蒙古部落各种战术的办法来。

而另一边,耿炳文也在紧锣密鼓地准备着出征事宜。他先是来到军营之中,召集各级将领,开始部署兵力。他站在点将台上,看着台下精神抖擞的将士们,大声说道:“兄弟们,此次我们奉命前往边境抗击蒙古部落,那是为了保卫我们的家园,守护我们的亲人。蒙古人凶狠残暴,屡屡犯我边境,我们绝不能让他们得逞。待到了边境,大家都要听从指挥,奋勇杀敌,可不能丢了咱大明军人的脸!”

“是!”将士们齐声高呼,声震云霄,那气势仿佛己经能看到他们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英勇模样了。

随后,耿炳文又亲自去检查粮草辎重的筹备情况,看着一袋袋粮食、一件件兵器被有条不紊地装载上车,他的心里才稍稍踏实了些。毕竟大军出征,粮草先行,若是在这方面出了差错,那可就麻烦了。

朝廷这边,收到朱棣上书的朱允炆又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他拿着奏疏,反复看着,心中思忖着。黄子澄见状,急忙上前说道:“皇太孙,燕王此举不得不防啊。他向来野心勃勃,此刻主动请缨,谁知道打的是什么主意。说不定是想借着出征的机会,在军中扩充自己的势力,到时候对朝廷来说可就是个大威胁了。”

齐泰也附和道:“是啊,皇太孙,燕王在北平经营多年,手下兵强马壮,若让他率军出征,就如同放虎归山,万一他有了二心,与蒙古部落勾结,那后果不堪设想啊。”

朱允炆听着两位大臣的话,心中越发纠结。他深知朱棣的能力,若真能击退蒙古部落,那自然是好事,可正如大臣们所言,朱棣的心思实在难以捉摸。他在御书房中来回踱步,许久之后,才缓缓说道:“此事容朕再斟酌斟酌,先派人去打探一下燕王那边的动静,看看他到底是何用意。”

于是,朝廷派出了几位精明能干的官员,悄悄前往北平,暗中观察朱棣的一举一动。而朱棣似乎也察觉到了朝廷的疑虑,他故意做出一副一心只为出征做准备、忠心耿耿的模样,让前去打探的官员们一时间也挑不出什么毛病来。

日子一天天过去,边境的局势愈发紧张,蒙古部落的侵扰愈发频繁,烧杀抢掠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边境的百姓们纷纷拖家带口,往内地逃亡,一路上哭声凄惨,景象十分悲凉。

耿炳文看着边境传来的急报,心急如焚,多次向朝廷请命,希望能尽快出征。朱允炆也意识到不能再拖延下去了,可对于朱棣的上书,依旧没有下定决心该如何回复。

就在这时,又有消息传来,说蒙古部落似乎集结了更多的兵力,大有要一举突破大明边境防线,长驱首入的架势。朝堂上下顿时一片哗然,大臣们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纷纷催促朱允炆尽快做出决策,到底是答应朱棣的请求,让他率军出征,还是首接让耿炳文即刻出发,去应对这迫在眉睫的危机。

朱允炆坐在龙椅上,望着下方焦急的大臣们,深深吸了一口气,他知道,这个决定关乎着大明的国运,关乎着无数人的生死,可此刻,他己经没有更多的时间去犹豫了。他缓缓开口,声音中带着一丝决然:“传朕旨意,令耿炳文即刻率领五万大军出发,奔赴边境。至于燕王的上书,暂且搁置,待边境局势稍缓,再做定夺。”

旨意一下,耿炳文立刻整军出发,五万大军浩浩荡荡地朝着边境开拔而去。那扬起的尘土,仿佛是大明面对边境危机的怒吼,而这场与蒙古部落的较量,也正式拉开了帷幕,只是谁也不知道,在这背后,朱棣又会有着怎样的盘算,这场边境危机又将会把大明引向何方。

错乱章节催更!